“好,”陳朝陽贊許點頭,這正是他需要的互動。
“因地制宜,說白了,就是認清土地的‘脾氣’,順著它的性子來,引導(dǎo)它,而不是強迫它?!?/p>
他走到地圖前,舉例說明:
“比如,咱們東部沿海的那些灘涂和重鹽堿地,海水時不時倒灌,種莊稼難如登天。
但海水里有鹽,有些生物就喜歡這個環(huán)境。
那我們就可以順勢而為,引導(dǎo)群眾筑堤圍堰,引入海水或咸淡水,養(yǎng)殖對蝦、蛤蜊、鯔魚。
這些東西,在城里可是能賣上好價錢的‘海鮮’干貨,這就是因地制宜,把劣勢變成優(yōu)勢?!?/p>
他手指移向內(nèi)陸洼地:
“再看這些地方,容易積水,排水難。
那我們就不跟水較勁,反而利用它蓄水的特點,在改良后引淡水種植水稻。
水稻生長季節(jié)需要大量水,正好可以壓鹽。
而地勢稍高、排水相對好的地塊,我們就推廣棉花、田菁或者枸杞,這些作物耐旱、耐貧瘠,經(jīng)濟價值也高。
這就叫‘靠海吃海,靠水吃水,高地走旱路’,各得其所?!?/p>
這時,一位年紀較大、臉上刻滿風(fēng)霜的縣委書記,皺眉站了起來,他的問題更實際:
“陳書記,您說的這個‘系統(tǒng)治理’,聽著在理,可這‘林、田、水、路、村’都要管,這攤子是不是鋪得太大了?
咱現(xiàn)在人力物力都緊巴巴的,先緊著修水利不行嗎?
種樹啥的,是不是能緩一緩?”
“這位同志,這個問題,問到點子上了?!标惓柹袂閲烂C起來,
“系統(tǒng)治理,恰恰是為了省錢省力,為了讓我們干的事能長久。
我打個比方:水利工程是我們的‘骨架’,很結(jié)實。
但光有骨頭,人站不住,還得有血肉筋脈?!?/p>
他看向提問者:“你說先緊著修水利,那我們花大力氣修好的河道、海堤,如果兩邊沒有樹根抓著土,一場大雨,泥土流失,河床會不會淤塞?
堤壩會不會松動?
我們是不是要年年組織人去清淤、去加固?那才叫費時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