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禮后兵,自古是華夏傳統(tǒng),不知產生了多少朗朗上口的檄文。
負責起草這份警告諭文的光榮任務自然交到了鴻臚寺卿冒襄身上,他是才子出身,又干了這么多年外交工作,對于這種事情可謂是手到擒來。
冒襄明白,天武帝內心很想拿下南洋,這次事件只怕就是個機會,這次警告諭文,必須要用詞嚴厲,態(tài)度堅決,彰顯大明的強勢!
僅僅一天,冒襄就搞定了諭文,呈報乾清宮后,不久便一式三份,分別送往西班牙駐南京使館、馬尼拉總督府、以及皇明時報社下屬機構漢經廠,刊印發(fā)表,諭示全國。
諭文如下:“大明皇帝陛下寄西班牙馬尼拉總督薩爾克多之宣諭:承天命而立之君,萬邦咸宜效順朝貢,此古今不易之理也。
昔年可惡荷夷,不知天則,竟敢虐我皇明百姓,劫奪商船,形同盜賊!
朕早生海軍討伐之意,然仰體天朝柔遠之仁,故屢寄諭示以期彼悔罪過;
而彼等愚頑成性,執(zhí)迷不悟,激朕震怒,遂于天武二年三月遣將征討,兵抵臺灣,捕殺荷夷不計其數(shù)!
荷夷奔逃無路,脫衣乞降,然為時已晚,天兵不納降,遂殺俘拋尸于海,以懾天下!
頃刻之間,城池庫藏,盡歸皇明,倘彼等早知負罪屈服,豈有如此之禍哉?
你西班牙小國與荷夷無別,凌我子民,開爭亂之基,朕今平定天下,擁精兵百萬之眾,戰(zhàn)艦數(shù)千艘,原擬御駕親伐!
況自臺至呂宋,水路近捷,朝發(fā)夕至;惟念你等邇來稍有悔意,遣使前來,乞商貿易條款,是則較之荷夷已不可等視,決意姑赦你等之罪,暫留師臺灣,先遣神甫奉致宣諭。
倘你及早醒悟,每年俯首來朝納貢,則交由神甫覆命,朕當示下隆恩,赦你舊罰,保你總督威嚴,并命我商民至你邦貿易;
倘或你仍一味狡詐,則我天朝戰(zhàn)艦立至,凡你城池庫藏與金寶,立焚無遺,彼時悔莫及矣!
荷夷可為前車之鑒,而此時神甫亦無庸返臺,福禍利害,惟擇其一,幸望慎思速決,毋遲延而后悔!”
“此諭,天武九年八月十日!”
這道諭文一經發(fā)布,立即引起了國人的極大關注。
誰也沒想到,強占南洋的佛郎機國,竟仍敢冒犯大明,一時間,群情激奮,不斷有人奔向西班牙使館前,連天叫罵。
好在天子強硬,下旨進入二級戰(zhàn)備狀態(tài),國人稍安。
根據(jù)大明軍隊的戰(zhàn)備分級,局勢緊張,周邊地區(qū)出現(xiàn)重大異常,有可能對國家構成直接軍事威脅時,部隊才進入三級戰(zhàn)備狀態(tài)。
只有局勢惡化,對國家已經構成直接軍事威脅時,部隊才處于二級戰(zhàn)備狀態(tài),按戰(zhàn)時編制齊裝滿員,制定出作戰(zhàn)計劃。
現(xiàn)在陛下直接下旨軍隊進入二級戰(zhàn)備戰(zhàn)況,足見對海外子民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