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光下,香爐皮殼的每一部分,全都近距離展現(xiàn)在眼前。
器型就是一眼宣德爐!
羅旭不由得咧開嘴,激動地欣賞起來。
“以為是紫銅的呢,竟然是風磨銅……”
細致地看到銅質,羅旭不由倒吸了一口氣,頗為驚訝。
風磨銅并非產自國內,而是早年間從暹羅朝貢而來的一種貴金屬。
它外觀和紫銅十分接近,是因為風磨銅主要成分是黃金和紅銅,所以呈現(xiàn)出近乎偏紫的顏色。
風磨銅中紅銅含量越高,顏色便越發(fā)紫紅,反之,顏色越淡,則說明金含量高。
手里的這個銅爐近乎紫紅,自然說明含金量很低。
在古玩行,關于風磨銅的研究可是不少,不過結論也是眾說紛紜。
當時風磨銅進入大明,宮廷內便以國內煉銅方式加以冶煉,有的專家認為經過六次冶煉,便能夠達到寶光十足的效果。
還有人認為,至少要十二次冶煉,銅分子變得更加緊實之后才能達到效果。
但羅旭認為,其實這些說法也未必站得住腳。
照這么說,一直煉下去,豈不是就能煉出金子了?
顯然有點扯……
在羅旭看來,冶煉方式學說相對更靠譜,也就是說經過多次冶煉,只是為了保證銅的質量,而無其他目的。
最早風磨銅來自暹羅國,也就是如今的泰國。
所以最早的風磨銅香爐兩邊,是雕有象耳,正前方則有象鼻接連爐身。
不過手里這個并非象耳,而是……獅耳!
雕工霸氣、靈動,更加展示了我國文化的特點。
之后,羅旭將香爐翻過來看向圈足。
由于長期接觸桌面,圈足最頂端一圈已經磨出了金色,也叫露銅,和整個香爐的紫色調形成鮮明對比。
這更說明這盞香爐達到了精品級別。
而圈足正中落款三個字,“琴書侶”!
看到這落款,羅旭微微皺起眉:“吳邦佐?”
羅旭睜大雙眼,呼吸都屏住了。
臥槽,不會讓我在家門口撿了個天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