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恪說道:“琉璃的產(chǎn)量很高,不用增加工匠,就和我一起做試驗的那些人,每天都能造出幾百件。”
“當(dāng)然了,越是精美的,耗時就越長?!?/p>
“物以稀為貴,我們必須控制產(chǎn)量,否則用不了多久琉璃就不值錢了?!?/p>
眾人自然沒有意見,最終眾人商定,每個月先出一百件試試水。
以大明當(dāng)前的社會情況,這些琉璃連浪花都掀不起來。
至于每件定價多少,陳景恪就沒有參與了。
朱元璋、馬皇后等人,都比他更了解奢侈品的價格。
反正最后算了一下,如果計劃順利,每個月僅僅是琉璃一項,就能賺取百萬貫錢財。
之所以計算的這么保守,是考慮到隨著市面上的琉璃產(chǎn)品增多,價格會隨之降低。
還是那句話,以前琉璃價格高,是太稀缺了。
現(xiàn)在一個月就出一百件,還不知道朝廷會不會突然提高產(chǎn)量。
大家的顧慮自然會增多,不會再掏那么高的價格去購買了。
畢竟那些有錢人也不是傻子。
隨即,陳景恪就提出了一個建議:
“必須要打開出口渠道,將琉璃賣給海外諸國?!?/p>
“如此才能減少國內(nèi)的琉璃存量,存量少才能維持高價格?!?/p>
“而且還能給大家一個暗示,琉璃在國外更值錢……”
“如果朝廷再時不時的放出幾個消息,比如在某個小國,琉璃賣出了天價……”
“某國的國主對琉璃癡迷,愿意用王位換琉璃……”
“這樣的消息多了,有助于穩(wěn)定大家對琉璃的信心,讓更多有錢人購買?!?/p>
徐達(dá)很是震驚,這小子,不當(dāng)官去經(jīng)商也肯定是一把好手。
朱元璋連連點頭,然后說道:“你小子想開海就直接說,不用拐彎抹角的蠱惑咱。”
陳景恪爭辯道:“今天還真不是……”
朱元璋打斷他,說道:“承認(rèn)了是不,今天不是,那以前就是在忽悠咱對不對?!?/p>
陳景?。骸啊?/p>
朱元璋說道:“咱知道開海的利大于弊,但此事急不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