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一來,效果就出來了。
朱雄英輕松了不少,對國家的認識也更加清晰。
這其中陳景恪也出力甚多,經(jīng)常幫他分析問題。
這天,朱雄英又拿著一份奏疏過來:
“景恪你快來看看這個,是工部拿出的治黃之策,你看看怎么樣。”
小冰河期到了啊
治黃疏?
陳景恪馬上就想到去年黃河決堤之事,當時好幾個縣被淹。
又恰逢趙瑁案爆發(fā),工部官員全軍覆沒,差點就沒能及時處置。
還好朱元璋果斷,立即抽調(diào)民夫堵口子。
又抽調(diào)糧食進入災區(qū)賑災,才將這場災禍化解。
但這種大規(guī)模殺官,也確實讓朝廷的效率降低了很多。
直到現(xiàn)在工部才拿出治黃疏,就足見問題有多嚴重。
不過,朱元璋讓朱雄英看這份奏疏,肯定不是指望他能拿出什么好主意。
而是讓他了解治黃。
黃河母親的性格,著實有點暴躁了。
嚴重的時候,平均兩年決堤三次。平緩的時候,三年也能決兩次。
每隔五到十年,就要大修一次。
否則,黃河就會讓世人知道,水不光能覆舟,還能淹沒大地。
從唐朝末年開始,治黃就成了歷朝歷代的心腹大患。
朱元璋的目的,應(yīng)該是讓朱雄英了解黃河,了解治黃的歷史。
有了這個認識,陳景恪就沒有急于給他做解答,而是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