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光是馬來半島上出現了小鬼子的二式戰(zhàn)機,高麗半島那邊冒出來的更多。
馬來那邊就一個飛行師團,大概三百來架。
高麗這邊可狠,足足六百多架,差不多是兩個飛行師團的規(guī)模。
擱在原歷史,43年那會兒二式戰(zhàn)機總共也沒多少,也就六百出頭,直到44年才過千。
可這個時空的小鬼子,顯然是被天朝空軍揍急眼了,咬碎了牙也要量產新家伙。
不過,雖然在高麗半島砸了六百多架二式戰(zhàn)機,結局也沒好到哪兒去。
因為這邊,天朝也有三百多架嶄新的h-3等著。
二式戰(zhàn)機確實是高空機,爬得快、沖得猛,但靈活性就差了老大一截。小鬼子再一次嘗到了被按在地上摩擦的滋味。
一架二式戰(zhàn)機想咬住一架h-3,打算在高空把它干掉。
沒成想,那架h-3半道兒一個漂亮的筋斗翻到了二式身后,機炮“咚咚咚”一串炮彈狠狠砸在二式的機身上。
緊接著127毫米航空機槍又是一通猛掃。
這架二式立刻拖著滾滾黑煙,一頭栽向地面。
h-3的飛行員冷冷瞥了一眼下墜的敵機,一拉操縱桿,又撲向了另一架二式。
小鬼子的二式,發(fā)動機底子不行,為了硬上高空,增加了結構強度,飛機死沉死沉的,速度沒提上去,爬升也比p47慢。
在h-3面前,它那點本事真不夠看。
“嚯!”黃海飛舉著望遠鏡,看著遠處天空中墜落的敵機,撇了撇嘴,“這就是小鬼子憋出來的新寶貝?看起來……也不咋地嘛!”
站在他旁邊的……”
李啟樘的思路正逐漸接近問題的核心,高空高速飛行,飛行員承受的過載和壓力是首要考慮。
后世成熟的戰(zhàn)機座艙加壓技術,正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而機翼和尾翼的結構與材料,則直接決定了飛機能否在高速下完成劇烈動作而不解體。
至于機身主體,在承受這種高速應力方面,反倒不是最關鍵的部分。
三個老家伙一討論起來就忘了時間,幾個小時后才終于達成共識。
他們決定徹底推翻之前的幾個保守方案,按照李啟樘提出的新思路。
大刀闊斧地重新設計下一代戰(zhàn)機的氣動布局和關鍵結構,準備在風洞里再搏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