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早上有點小雨。
莊園正門的白色碎石路還帶著潮意,水痕滲進石縫,淺淺泛光。沉時安一早就出門了,傭人上早餐的時候將幾封學院投遞的信件和一只墨綠色硬卡信封擺在桌角。
沉紀雯接過時沒在意,隨手撕開那只封口略厚的信封,發(fā)現(xiàn)里面是一張講座邀請函??ㄆ袑懼?/p>
《公法與國家裁量權的邊界:理論與判例的再審思》
主講人:dgarlen
時間:5月12日,周四晚七點整
地點:博德利圖書館側廳(需憑預約通行標簽入場)
她原本只是漫不經(jīng)心地掃了一眼,讀到主講人那行時,指尖忽地頓住。
那是dgarlen。
牛津最資深的行政法與憲制法教授之一。十年前曾擔任英國上議院法律委員會顧問,后來隱退學術界,公開露面極少。她從大一就開始讀他的判例筆記和論文講義,幾乎把那幾篇核心文獻讀到能默背條目。
她放下茶杯,又將卡片翻過來一看,背后貼了一小條半透明的通行標簽,上面印著她的全名,還有座位編號。
不是學院公開發(fā)布的活動,極可能是只對特邀對象開放的封閉講座。
沉紀雯怔了幾秒。
她不記得自己報過名。但一眼就知道,這是她絕不會錯過的講座。
她將卡片收回信封,繼續(xù)翻看其他信件。
一整個白天都無事。她在書房看了兩篇論文,傍晚便套上風衣驅車前往城中心。
圖書館位于赫特福德書院側邊,雨剛停,外墻還帶著未干的痕跡。她報上名,出示卡片,被接待員引入一間不大的廳室。
講座準時開始。
arlen教授坐在臺前長椅上,身形瘦削,講話慢,語調卻沉穩(wěn)。沒有稿子和投影,只有一堆論文和講義。他用最平實的語言,講國家裁量權的邊界變化,用實例、用制度邏輯,一層一層剝開那些她曾以為早已熟透的概念。
整場只有叁十余位聽眾,前排大多是研究生與少數(shù)導師。
沉紀雯坐在第五排,沒動一口水,手里的筆記記了滿滿幾頁。
直到講座接近尾聲,arlen翻到最后一頁講義,說了一句:“感謝這場活動的發(fā)起方與贊助人,他們顯然花了不少力氣說服我重新站上講臺。”
他頓了一下,眼角帶了點笑意,“也感謝今晚某位特別的聽眾。我們接下來的主題,是按你舊論文的框架臨時改的。順便一提,你寫得很有架構感?!敝付ňW(wǎng)址不迷路:yu
sh
uwuc
b
沉紀雯聽到一半,倏地抬頭。
這組論點結構她太熟悉了。從定義到邊界判例的排序,是她去年寫的一篇草稿,當時沒投稿,唯一的讀者,只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