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偉提出了另外一種可能:“會不會首次作案她不是一個人,而是某位住在紡織廠附近的人帶她過去的?”
劉浩然再次搖頭:“不可能。偷東西又不是什么值得宣揚的事情,肯定得避著點人,怎么可能跟別人一起?”
這也不是,那也不是,周偉攤開了手:“那你說,是為什么?”
劉浩然頭腦比較清晰:“有一種可能,她一開始想偷的鈴鐺正好是紡織廠職工的?!?/p>
李振良與周偉想了想:“嗯,有道理?!?/p>
“浩然說得對?!苯铔_劉浩然點了點頭表示肯定,“一切不合理的地方,往往成為最關(guān)鍵線索。”
劉浩然得到肯定,心里美滋滋的。
姜凌繼續(xù)說:“如果犯罪動機是求財或偷竊癖,那她第一次作案肯定會選擇離家近、方便下手的地方。采用排除法,我推斷案犯的犯罪動機為報復(fù),通過偷竊自行車鈴鐺來達到報復(fù)目的。而第一次作案的目標,自然就是她要報復(fù)的對象。”
劉浩然還是覺得有些奇怪:“偷鈴鐺報復(fù),這是不是有點幼稚?”
姜凌提高了音量:“對!就是幼稚。因為案犯只是個小姑娘,她沒有能力采取毆打、舉報、毀壞財物等手段來實施報復(fù),只能悄悄去偷對方的鈴鐺。第一個被偷鈴鐺的失主,就是她要報復(fù)的對象?!?/p>
劉浩然翻開第一起報案記錄:“這起案子是廠辦秘書報的警,不過那個自行車鈴鐺是錢建設(shè)的?!?/p>
聽到錢建設(shè)這個名字,大家都皺起了眉毛。
(請)
n
17
直覺
“怎么哪哪都有他!”
“這人不是個好東西?!?/p>
“錢大榮一出事,紡織廠通報批評錢建設(shè),他現(xiàn)在正停職反省呢。這種人,被偷了自行車鈴鐺也是活該!”
應(yīng)松茂提醒姜凌:“你這只是推測。”
物證推斷案犯是位體弱、矮小的女性,并不一定是位小姑娘;也沒有成熟的刑偵理論支持首次犯案不能離家較遠。
姜凌的推斷看似合理,實則主觀性很強。
姜凌沒辦法告訴大家,她在聽到“自行車鈴鐺”這五個字時,便觸發(fā)了沈小梅的檔案,這說明沈小梅一定與此案有關(guān)。
沈小梅說她從六歲開始流浪、乞討,這與案犯常居毛巾廠不相符;
沈小梅保存的鈴鐺是小月留下的,因此偷鈴鐺的小姑娘大概率是小月。
除了小月瘦弱、營養(yǎng)不良、死于肺結(jié)核這些信息外,沈小梅曾經(jīng)說過小月只有媽媽,可是媽媽被壞人害死了,壞人有個很“臟”的鈴鐺。
如果說破案是一場考試,那姜凌是手執(zhí)標準答案,然后想辦法完善解題過程。
她的心理畫像雖然缺乏直接物證,但姜凌知道方向是正確的。她看向應(yīng)松茂,語氣平靜:“應(yīng)隊,這是我的直覺?!?/p>
兩人目光在空中相觸。
姜凌眼神清澈,在晚霞明光的映照下透著琥珀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