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煌言沉聲道:“臣不在乎官位大小,也不在乎是否擔(dān)任內(nèi)閣首輔,臣只希望驅(qū)除胡虜,恢復(fù)我漢人江山,不愿再看到山河凋零,韃子欺凌屠戮我漢人百姓,這是臣此生之愿矣。”
“說得好,你先跟著馮勝和藍(lán)玉,朕也馬上要出兵南下了,此番三面包圍福建的韃子,朕滿足你的心愿?!?/p>
“臣再叩謝陛下?!?/p>
“好了?!?/p>
老朱說道:“朕這邊還要整頓軍務(wù),你與靖海公說一聲,自此他就是朱成功,朕再親賜一次的朱成功,你們二人就跟著馮勝和藍(lán)玉,待朕一聲令下,合圍福建韃子。”
“是?!?/p>
張煌言應(yīng)了一句,那邊就掛斷了通訊,傳來嘟嘟嘟的忙音。
馮勝把耳麥接過去放回電臺上。
旁邊藍(lán)玉則有些羨慕地看向鄭成功道:“太祖親賜的國姓,你這國姓爺算是名正言順了。不出意外的話,以后你家怕是與沐家一般,與國同戚。”
他當(dāng)然羨慕了。
藍(lán)玉性格非常囂張跋扈,很多人都不放在眼里。但在洪武時期,他的功勞和戰(zhàn)績還遠(yuǎn)遠(yuǎn)不能跟那些開國公侯比,再加上老朱的壓制,在京城完全沒法橫行霸道起來。
所以他非常羨慕朱云峰和季赫,那是真可以在大明橫著走,管你是親王還是國公,惹了他倆就是一頓胖揍,就連自己都被朱云峰他們踹過門揍過奴仆。
而現(xiàn)在鄭成功還被朱元璋又賜了一遍國姓,又親賜國公。雖然在洪武那邊不算什么,可如今明末清初時期,以后大明新建,那地位著實讓藍(lán)玉艷羨的很。
鄭成功倒還算謙虛,不好意思地笑笑道:“晚輩也只是占了誓死擁護(hù)大明,如今茍活到現(xiàn)在的便宜,最終還是不能力挽狂瀾。相比之下,在韃子屠戮的時候,不知道多少忠君愛國的義士赴國難。何況與宋國公和永昌侯比起來,晚輩差得太遠(yuǎn)?!?/p>
“唉?!?/p>
聽到他的話,張煌言嘆道:“是啊,不知道多少愛國志士遭到了韃子屠殺。史可法、何騰蛟、瞿式耜縱使馬士英操弄權(quán)術(shù),亦是忠貞不屈。太多太多的人赴死了,我們這些活著的人與他們相比,實在算不得什么?!?/p>
見此馮勝安慰道:“爾等也毋須憂愁,陛下他老人家不會讓忠臣流血流淚。我來前曾聽聞,陛下已經(jīng)打算下旨收斂忠臣尸骨,尋找忠臣子嗣。皆時自會收錄殉國名單,建立忠君祠以享香火,他們的后人也會因此門蔭入仕,他們的仇陛下也會親自去報,不會讓他們九泉之下不得安息。”
這也是老朱在云南就下過的旨意。
相比于他之前去的崇禎朝,來南明就太慘了。
崇禎朝時期,韃子還未入關(guān),內(nèi)部主要對手是李自成張獻(xiàn)忠等流寇。
那些抗清義士和殉國忠臣都還活著,自然也就沒那么悲慘。
反觀此時南明時期,特別還是順治十八年,永歷十五年這個關(guān)口。
經(jīng)過清軍的多次屠殺、圍攻,不僅江南地區(qū)百姓遭到了大規(guī)模屠戮,那些抗清義士和殉國忠臣九成九以上都已經(jīng)死去。
很多人甚至還是被韃子凌遲處死,如兵科給事中陳邦彥為廣東抗清領(lǐng)袖,兵敗時被韃子凌遲,臨刑前高呼“此生不負(fù)大明”,最終慷慨赴國難。
可以說凌遲了尚可喜,不僅僅是告慰了幾十萬被韃子屠殺的廣州百姓,也是祭奠了這位英勇的抗清義士。
老朱雖然重視活著的人,但也不會忘記死難的英靈,早就決定給他們建祠堂、立銅像,甚至改地名,門蔭他們的子孫,讓他們在天之靈,也能得到安息。
“太祖陛下沒有忘記他們,我死而無憾矣。”
張煌言向著北方拱拱手,已是淚流滿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