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金黃時,林峽谷的人口總數突破兩萬大關,建筑隊的人表示,忙不過來,根本忙不過來。
這房子根本就建不完!
時至今日,林峽谷的建筑隊已經發(fā)展到了幾百上千人的規(guī)模,哪里都有他們的身影。
初級學校的建筑技術班多達十幾個,數量僅次于農學班和教師培訓班。
這次的人口擴張潮,不僅讓建筑隊擴編人手,宿舍長,掃盲班老師,計分員這類基礎管理崗位也跟著擴編。
就連寶寶食堂都計劃擴建兩間食堂,原本的小食堂坐不下了!
現在林峽谷8歲以下小孩的數量突破800人,這還是改了姓的孩子,如果加上不改姓的孩子,輕輕松松突破1000人。
800個孩子同時用餐的場地,比得上保障食堂了,但寶寶食堂周邊都有其他建筑,根本就沒地方建食堂,于是商議過后,由胡蕓找到林月提交任務。
給寶寶食堂挪個地方,就扔到政務大廳的旁邊,123區(qū)的中間,這樣帶娃家庭就不用都往1區(qū)安置了。
林月一聽,抬手就給挪了,反正寶寶食堂的飯菜她又蹭不上,放在家門口確實挺礙眼的。
走開!
孩子數量突增,除了寶寶食堂需要挪動外,她們的教育問題也提上議程。
目前林峽谷的掃盲班和初高中級學校,都是面向大人的,只有托兒所針對幼兒。
于是就有一個很尷尬的情況。
舉個例子,王月娥的兒子,林山,剛滿周歲就來了林峽谷,屎都兜不住的年紀被他媽背著去學校上課。
現在已經長到了5歲,學習4年歸來依舊是掃盲班的留級生。
成績其實是沒問題的,掃盲班的內容死記硬背也能考及格,很多人考不過是因為以往的潛意識在隱隱作祟,但林山是林峽谷土生土長的孩子,有意識的時候接受的一直都是林峽谷的思想,根本就沒有抵觸,接受良好。
但王月娥根本就不敢讓他升學!
這么小的年紀,又不是什么聰明絕頂的天才,萬一去初級學校學習兩年都沒能達到中級學校的升學資格,那不是7歲就畢業(yè)然后進入全天崗位?
所以王月娥做主,一直讓兒子待在掃盲班混日子,至少混到八九歲,大腦發(fā)育心智稍微成熟了,再去上初級學校。
林山有靠譜的親娘規(guī)劃,但有些被當奴隸販賣過來的孤兒,那真是懵懵懂懂,隨波逐流,然后十二三歲喜提初級畢業(yè),進入全天崗位,過上了每天三點一線的牛馬生活,不出意外,這種日子一眼就可以望到頭。
雖然這種三點一線的安穩(wěn)生活,是多少人的夢寐以求,但它可以出現在四五十歲人的身上,甚至二三十歲的人身上也行。
就是不應該出現在十幾歲甚至幾歲孩子的頭上。
以前孩子數量少,還可以糊弄糊弄,可現在幾百號人堆在這里,問題就不得不解決了。
胡蕓站在臺上講話:“孩子是林峽谷的未來,不能讓她們在不健全的體系下,成為稀里糊涂廢掉的一代人,所以在這里我提議,成立幼兒教育專項小組,搭建屬于幼兒的教育體系,包括課本,學制…”
姐妹互助會的兩個核心就是女性權益和兒童權益,由胡蕓來提出這個問題再正常不過了,也這是姐妹互助會存在的意義。
眾人商議過后,覺得這確實是個嚴肅的問題,于是紛紛舉手表示同意通過方案,成立專項小組,由胡蕓出任組長一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