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綿陽,我繼續(xù)順涪江而下,來到這座因水而生、因佛而盛的城市——遂寧。
初入城區(qū),天正下著一場春雨。雨不大,卻細密溫潤,打在車窗上仿佛一層輕紗。我腦海里浮現(xiàn)出一句話:“遂寧,是一座讓人愿意停下來的城市?!?/p>
她不靠繁華奪人眼球,不靠山河奪人魂魄,卻以一種無形的安定感,把人心輕輕放下。她不喧嘩,但她的江水在說話;她不張揚,但她的信仰在流淌。
我翻開《地球交響曲》地圖,在川中腹地、涪江流域溫潤地帶輕輕落筆,寫下:
“第148站:遂寧。她不是世界的中心,卻是內(nèi)心的一角凈土;
一座城,可以讓你忘記奔跑,重新學(xué)會安坐?!?/p>
一、靈泉古剎:梵音不遠,蓮開心間
我第一站去了廣德寺靈泉古剎,這是一座歷史悠久的觀音道場,香火不熾,卻長明不滅。
走進山門,一股檀香混合著草木香撲面而來。寺內(nèi)無金碧輝煌,只有灰瓦紅墻、木魚聲聲。三兩香客緩步繞佛,法師端坐講經(jīng),整座寺廟仿佛在時間之外存在。
我也隨眾默坐一刻,聽不懂梵語,卻聽懂了**“靜”的力量**。那種不是“安靜”,而是“止躁”的靜。
一位年邁法師見我徘徊,遞給我一杯茶,說:“世人忙在求高處,忘了高處不勝寒。遂寧好,是因為不爭高?!?/p>
我寫下:
“遂寧的佛,不是要人遠離塵世,而是教人在塵世中找回安靜;
她的信仰不是排斥,而是引導(dǎo),不在廟里,在心里?!?/p>
二、觀音文化:慈悲不是退讓,而是方向
第二天,我參觀了中國觀音故里文化博覽園。
館中展出大量關(guān)于觀音信仰在遂寧流傳、演變、民俗化的歷史脈絡(luò)。觀音像在此并不高不可攀,而是**“鄰家菩薩”**,她穿布衣,說白話,替人解夢,也做家事。
講解員是一位年輕志愿者,說話溫聲細語,言詞里透出一種從小耳濡目染的“觀音式思維”。
我問她:“你覺得遂寧人信的到底是什么?”
她說:“信的不是神通,而是溫和的選擇?!?/p>
我寫下:
“遂寧之觀音,不在天,不在廟,而在人心的‘第二反應(yīng)’里——
第一念是本能,第二念是慈悲,遂寧教你慢一點,選第二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