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拉薩那天,天色比往常更明亮。陽光像是從念青唐古拉山上瀉下來的琉璃,清澈剔透地洗亮了整個北方。布達(dá)拉宮的金頂在晨光中熠熠生輝,一如我此刻內(nèi)心的明凈。旅程的地圖在我的掌心輕輕發(fā)熱,《地球交響曲》的紙頁緩緩翻開,下一頁只寫著兩個字:“林周”。
這名字我不陌生,卻也不熟悉。它像一串低沉卻有力的和弦,在拉薩以北的草原上悠然回響,等待我去撥動。
出城之后,拉薩的喧鬧逐漸淡去。前往林周的公路像一條流動的線,在高原的肌理上穿行。車窗外,是日漸蒼茫的天地。植被愈加稀薄,河谷兩側(cè)的山峰開始裸露出古老的地質(zhì)紋理,那是一種沉穩(wěn)而倔強(qiáng)的美,仿佛藏族長者的眼神。
我在一處山腳下的牧村短暫停留,村莊叫“卡如”,意為“仙人山腳下的水草地”。這是林周南部的門戶,寧靜得令人恍惚。早晨的霧氣尚未散盡,牦牛在薄霧中低頭吃草,偶爾抬起眼睛望我一眼,像是在審視一個闖入者的誠意。
村里的一位老人邀我進(jìn)屋喝酥油茶。他叫央珍羅布,臉上溝壑縱橫,聲音低沉卻和緩。他告訴我,這一帶人畜共居,春天擠奶,夏天放牧,秋天收藥,冬天講故事。而林周的故事,大多開始于雪山腳下,終于拉薩河邊。
“我們不是遠(yuǎn)離拉薩,我們是守在它的北門,”他說。
這話讓我心頭微動。我在心里默默記下這一句:林周,是拉薩的北門,是信仰之外的靜水流深。
再往北走,地勢漸漸打開。
與想象中的荒原不同,林周的腹地竟是一片意外的綠谷。拉薩河從念青唐古拉腳下流出,在這里舒展出寬闊的河道,沿岸分布著一片片河曲草甸,野花點綴其間,蝴蝶成群飛舞,偶爾能看到藏羚羊的剪影閃過遠(yuǎn)方山腰。
我決定在“甘丹曲果”鄉(xiāng)下車徒步。這片區(qū)域因拉薩河的支流滋養(yǎng)而生機(jī)盎然,氣候濕潤,是整個林周的農(nóng)牧核心。
我沿著鄉(xiāng)間小道走著,走進(jìn)田間與牧場交織的世界。藏族婦女正在河邊洗衣,孩子們在田埂上追逐,一只黃狗懶洋洋地躺在青石板上曬太陽。而遠(yuǎn)處,一位僧人正背對我,面對雪山打坐,身旁經(jīng)幡獵獵飛揚。
這不是我第一次看到藏地的鄉(xiāng)村,但林周的綠意與靜謐,卻有一種別樣的質(zhì)感。它不像其他地方那樣張揚,而是像一段低音弦,在高原的交響曲中承擔(dān)起厚重的基礎(chǔ)聲部。
我在小河邊坐下,將雙腳浸入冰涼的溪水中。河水拍打著腳踝,仿佛用最原始的方式撫慰旅人的疲憊。
“你走過這么多地方,有沒有覺得這里像一首歌的間奏?”一個年輕人的聲音在我身后響起。
我回頭,是一位正在放牧的青年。他叫格桑群培,二十三歲,正在學(xué)習(xí)藏戲和藏文書法,父親是本地的卡墊匠。
“我覺得這里更像是低音提琴,”我笑著答道,“藏北的呼吸,在這片綠谷間慢慢拉長?!?/p>
林周縣不僅有自然,還有一段沉靜卻不容忽視的文化歷史。
我順著指引來到了“拉扎寺”,一座不為外人熟知的寧瑪派古寺,建在半山腰間,石基土墻,屋頂覆以金黃的琉璃瓦。這里的壁畫不算華麗,卻極具原始力量。每一道線條都像是千百年前手工留痕,在黑石紅墻之間訴說一種穿越時空的語匯。
我走進(jìn)主殿時,正值下午。陽光從格子窗灑入,塵埃在光柱中緩緩漂浮。殿中沒有人,只有一排排酥油燈,靜靜燃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