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在經(jīng)典里面講到阿育王過去的因緣,佛陀有一天帶著阿難尊者去托缽,這一天佛陀不是到都市,是到鄉(xiāng)村去托缽,在鄉(xiāng)村的道路當中,有一群小孩子在泥土中玩耍,他們把泥土堆成一個城堡,城堡當然有宮殿、也有倉庫,小孩子就把泥土做成小丸子,把小丸子當作珍寶一樣,就堆放在倉庫里面。佛陀當然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一個功德的光明相,慢慢的帶著阿難尊者走過來。
在小孩子當中有一個年紀比較大的,看到佛陀的莊嚴生起歡喜,就把他的泥土做的城堡打開來。當然里面是泥土做的珍寶,但他認為是珍寶,在他的相分里面,這個小孩子認為這是個珍寶,就拿出四、五個泥土做的珍寶,很虔誠要供養(yǎng)佛陀,那么這個時候阿難尊者就去阻擋小孩子“你不可以拿泥土供養(yǎng)佛陀”,佛陀叫阿難尊者閃開,就用缽去盛這個泥土,那么盛回來以后,佛陀叫阿難尊者說“我寮房墻角不太平,你用這個泥土把它填平?!卑㈦y尊者就問佛陀:“這個小孩子用泥土供養(yǎng)你,這件事情是怎么回事?”未來的因緣怎么樣?佛陀說“在我滅度以后一百年,印度有一個轉(zhuǎn)輪圣王出世就是阿育王。統(tǒng)領四天下為我造八萬四千個塔。
這個地方我們就要去分析這個事情,就是說我們旁邊的人看這個小孩子明明是供養(yǎng)泥土,但是在小孩子里面他的一個造作
,他的心跟泥土接觸的時候,他是轉(zhuǎn)成珍寶的影象叫做相分——影像相分。我們不可能攀緣到本質(zhì)相分,比如說你看佛像,一百個人看佛像一百個人得到的影像相分不同,你只能夠在你自己的相分里面造作,離開你心中的影像,你不能活動,你不能攀緣它的本質(zhì)境,不可以。
我們講到業(yè)性,造業(yè),什么叫造業(yè)?有能造作的心跟所造作的環(huán)境。阿育王的前生,他能造作的見分是一個恭敬心,供養(yǎng)歡喜的心,他所造作的環(huán)境,這個泥土,他是把它當做真的珍寶而用珍寶去供養(yǎng)佛陀——功德相!這是一個功德,所以他才能夠招感轉(zhuǎn)輪圣王。當然你用嗔心,這個泥土對佛陀就是一個污辱了。
所以我們講萬法唯識就是說你在造業(yè)的時候,你只是在你的心中的影像造業(yè),你不可能跑到外面去,比如說我今天罵一個人,其實你不是罵他,你是把他的影像取到,在心中有一個影像你在你的影像造業(yè),是這樣子的。所以這個地方構成四分,我們把這個觀念做一個總結,這當中有兩段總結:
(三)結示法要
《成唯識論》云:“此四分中,前二是外,后二是內(nèi),初唯所緣,后三通二。謂第二分,但緣第一,或量非量,或現(xiàn)或比。第三能緣第二第四。證自證分,唯緣第三,非第二者,以無用故。第三第四皆現(xiàn)量攝。故心心所四分合成,具所能緣,無無窮故,非即非離,唯識理成?!?/p>
我們看最后面那個表就知道了,相分只能夠當所緣,它不能夠當能緣,但是后三個都能夠當能緣跟所緣,見分能夠攀緣相分,自證分也能夠攀緣見分,證自證分也攀緣自證分,自證分跟證自證分能夠互相攀緣,它們互相能夠當能緣和所緣。
所以說第二個見分能夠緣第一,或者是正確的判斷,或者是不正確的判斷;或者現(xiàn)量或者比量
。第三能緣第二第四。證自證分唯緣第三,非第二者,因為沒有這個作用。第三第四都是現(xiàn)量所收攝。所以心心所由心四分所合成,具足能所體用的關系,沒有無窮的過失,不必安立第五分,非即非離,唯識理成。合起來就是現(xiàn)前一念心識,但是它生起作用的時候,每一個心識,八識當中每一個心識都有四分的差別,體、用、能、所的關系。我們看第二段的總結:
良由“一心真如”有大智慧光明義故。今迷而為“識”,以湛寂之體,忽生一念,迷本圓明,將本有無相之真如,變起虛空四大之妄相,名為“相分”;將本有之智光,變?yōu)槟芤娭?,是為“見分”。故知一切眾生世界有相之萬法,皆依八識見相二分之所建立,故云“萬法唯識”。
——《性相通說》——
良由“一心真如”有大智慧光明義故。先到這個地方,這個地方講到我們八識所依止的體性叫唯識性,就是我們的一心真如,這是一念的清凈的本性,那么它是如此的真實不虛,如就是恒常不變;就是我們說的唯識性——二空真如之理。這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但是我們本來面目一念不覺妄動以后就產(chǎn)生了八識,這個八識當然就是有情感了(我執(zhí)法執(zhí)),特別是第二能變的恒審思量就產(chǎn)生了我執(zhí)法執(zhí)。所以清凈光明的寂靜的本體產(chǎn)生一念的妄動,就將無相的真如變起虛空四大之妄相叫做相分。山河大地所緣的相分就是這樣子出現(xiàn)的;將本有的智光轉(zhuǎn)成能緣的妄見叫見分。故知一切眾生世界有相之萬法,皆依八識見相二分之所建立,故云“萬法唯識”。
所以我們研究《唯識學》,我們這念心要分成兩部分:一個是所謂的理具,天臺宗說的理具,理具就是本來具足的。我們整個十法界眾生的心中的本體,在凡不減在圣不增,有一個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的本性,叫做唯識性。這個唯識性當然是一個平等的法界,沒有個體生命,它是一個整體的平等生命,但是我們一念妄動以后就產(chǎn)生一個作用了,就產(chǎn)生個人的八識。你的八識跟我的八識不同,那就有業(yè)力的關系了。業(yè)力就叫事造法界,因緣所生法,各式各樣因緣果報。不管本俱的一心真如也好,或者是它所生起的八識的作用,都不離開心識,所以叫萬法唯識。不管有為法,當然一心真如是一個無為法,你造什么業(yè)它也不會增加,你起煩惱它也不會減少。一心真如是一個無為法,八識是一個有為法,不管有為無為都不離開一心。我們看最后一段問答釋疑,把前面的觀點做一個問答,
(四)問答釋疑
問:諸大乘經(jīng)論,皆云“萬法唯是一心”,此中云何列八?
我們從《法華經(jīng)》《涅槃經(jīng)》的當中都講到萬法是唯是一心,為什么在唯識安立的八個心識好像八個心一樣,我們看蕅益大師怎么回答:
答:《相宗八要》云:“心性離過絕非,尚不可名之為一,云何有八?若論相用,浩然無涯,今就有情分中,相用最顯著者,略有八種?!笔枪恃园俗R者,乃約有情眾生之相用差別安立,其目的在使令眾生,從八識之差別相用中,觀其“緣生性空”,悟入“一心實相”之理體,古德云:“唯識之教,即用顯體”即此之謂也!
當然我們在探討心的時候,如果從理具的法界,所謂的本來具足的法界,不要說是八,連一也不可得,覓之了不可得。我空法空的真理是沒有少法可得的,那是一個清凈明了的心性存在,但是這種清凈的本性它會受業(yè)力的熏習,你一動就造業(yè)了,業(yè)力一熏習,就有所謂的事造法界,就有各式各樣的心識出現(xiàn)了。唯識學就在有情當中,它的作用最明顯的把它安立八種,所以八識是約著有情眾生這些心識的差別作用所安立的,它的目的是使令我們眾生從八識的作用當中,觀察緣起性空而悟入一心實相的理體,所以“唯識之教,即用顯體”即此之謂也!
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兩個觀念:
一、我們研究唯識,有八個識你不要以為我們心有八個識,好像有八個東西存在,不是這個意思。我們心一個東西都不存在,從本性是覓之了不可得,覓之了不可得八識是怎么安立的?是約它的作用安立的,它有這種功能作用才安立八個識,你不要以為說有八個東西存在,不是這個意思,這是第一點。
二、研究唯識它的重點在即用顯體,我們從清凈本來的本來面目已經(jīng)變成八識了。當然這個識就是有情執(zhí)的作用。這樣子講:我們也要利用八識的作用,三能變的心識來修行、來返妄歸真,所謂的就路還家。你說我現(xiàn)在八識是雜染的,那么我不要這個八識?不要八識你也沒辦法修行。所以這個地方要注意,即用顯體套一句古人說的話就是就路還家,從這個地方再回到你的本來面目,是這個意思。
再看第二個問答:
問:一切有情,皆各有八識耶?
答:六道眾生,隨其業(yè)感不同,所稟受之識亦各有不同,如初禪天人,以禪悅為食,故無鼻舌二識;二禪以上,禪定轉(zhuǎn)深,五識皆離;無想天人入無想定,前六不行,惟存七八。
比如說初禪的天人以禪悅為食,所以沒有鼻舌二識。初禪天他不要飲食,它有三昧樂,不需要飲食,他的鼻識、舌識就不存在了。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說初禪的天人是童子相,他的眼根,他的鼻子跟嘴巴都存在,他根是存在,他看起來還是有鼻子有舌頭,但是他鼻子跟舌頭沒有了別作用,沒有那個識。因為他不需要吃飯,他就不需要鼻識舌識。所以初禪的天人,他的生命只有六個識沒有鼻識、舌識。
二禪以上識更少了,禪定轉(zhuǎn)深,五識皆離,他前五識都不需要,他的生命只有三個心識——第八、第七、第六,因為他禪定轉(zhuǎn)深。所以二禪以上他入了禪定你打引馨他沒辦法出來,你要敲引馨它會出定這個禪定還是初禪。二禪在禪定當中,前五識完全不活動,他跟外界完全不接觸了,除非他自己想出來,他要不想出來誰也拿他沒辦法,他前五識都不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