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總不能還跟我做一樣的,來搶我的生意吧?”
竹蓀老板頓了頓,說道:“而且我生意也沒好到還能讓他再來分一杯羹的程度?!?/p>
要是他賣的好,也就不用聯(lián)系節(jié)目組了。
竹蓀老板打開了話匣,侃侃而談:“還有一個,是在我們這兒,也就搞搞這些養(yǎng)殖,還算有個出路。”
“這山上住的,現(xiàn)在哪還有年輕人,都是村里留守的老人?!?/p>
“回來的當(dāng)然都是想要搞點創(chuàng)業(yè)的,不然只能混吃等死了?!?/p>
竹蓀老板這是實在話。
現(xiàn)在一般農(nóng)村里都只有留守兒童和留守的老人,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
普通人純靠種地,別說組建家庭了,養(yǎng)活自己就已經(jīng)相當(dāng)困難了。
更別提這樣的山里。
竹蓀老板感慨:“好在這兩年山貨變稀罕搶手了。買的人多,我們還有機會在山里自己給自己找個工作。要不然還真過不下去?!?/p>
郁云時好奇:“山貨?”
竹蓀老板:“對,就是山里自己長出來的,什么野蘑菇、野果子,還有我們的筍子?!?/p>
“就是這些東西產(chǎn)量低,采摘也很困難?!?/p>
“運輸現(xiàn)在倒還好,快遞能發(fā)得出去。主要是產(chǎn)量的問題?!?/p>
“我們這里的山,每一個都是有主的,到了季節(jié),主人就上山野采?!?/p>
“年輕人挺少做這個的,基本上都是老人采了補貼家用的。”
“我們店里賣的最好的就是野生的蘑菇,還有的一般般,我也是因為這個才想到種植竹蓀的?!?/p>
“反正我也是順帶,幫著他們一起賣,他們一年靠這個賺個兩千、三千的,也能活。”
竹蓀老板撓了撓頭:“就是上山有點太危險了,五六十的還能上山,七八十的現(xiàn)在就有點難了?!?/p>
“冬筍我們家現(xiàn)在還一直賣的,年紀輕點的,能來我這里做小工,我給工資,那些年紀大的挖不動冬筍。”
“挖冬筍可是個力氣活?!?/p>
老板說得挺實在的。
他也不偽善,騙人說自己還善良地雇傭老人。
老板繼續(xù)說:“采竹蓀倒是可以,但我們種在竹林里,竹林也是山上,有坡度,加上采竹蓀要一直彎著腰,也不輕松?!?/p>
大家抬頭看向那綿延不絕的山,還有山上茂密的草木,這樣的山路,絕對很難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