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官以為,蘇子霖這第二份奏疏還是妥當?shù)??!?/p>
張居正、趙貞吉紛紛點頭,顯然蘇澤這第二份奏疏更合他們的心意。
高拱也明白了蘇澤分兩次上書的意思,先用第一份奏疏讓眾人顧慮,再上第二份奏疏獲得支持。
高拱緊接著又說道:
“那這第二份奏疏,還是先留在內(nèi)閣議一下,先將蘇子霖的第一份奏疏送入宮里,諸位閣老以為如何?”
內(nèi)閣已經(jīng)接受了蘇澤兩份奏疏的大喘氣,沒理由不讓皇帝也感受一下。
而且皇帝看完這第一份奏疏還要下發(fā)科道,這之后再拋出第二份奏疏來,科道應該也更容易接受。
賦予所有人議政權(quán),和分一點議政權(quán)給《樂府新報》,這點賬科道還是能算清楚的。
——
蘇澤自然是故意這么做的。
這兩份奏疏,名字都叫做《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疏》。
要開一扇窗,首先要先拆屋。
自由議政權(quán)好不好,當然好。
如果朝廷官府不受批評,那結(jié)果自然是肆無忌憚,僅僅靠著科道的監(jiān)督是遠遠不夠的。
更別說官場上,官官相衛(wèi)本就是常態(tài)。
如果不是蘇澤改變了歷史,等到了萬歷年間,大明科道就完全淪為黨爭工具了。
但是在這個文盲率占比很高的大明朝,自由議政權(quán)會淪為少數(shù)人的工具。
正如原時空明末黨爭那樣。
但是蘇澤寫第一份奏疏,也不僅僅是要“拆屋子”。
任何一種思想和理論,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蘇澤的奏疏必然會傳閱,這等于給天賦議政權(quán)這個理論埋下種子。
等到時機成熟的時候,蘇澤就可以再拿出這個概念出來。
而第二份奏疏就是“開窗子”了。
只是要求科道讓渡一些監(jiān)察權(quán),而且不是給所有的報紙,僅僅是給官報一家。
如此一來,科道自然知道怎么選。
所以真正放入系統(tǒng)的其實是第二份更溫和的奏疏。
——【模擬開始】——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疏》(其二)送到內(nèi)閣。
因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疏》(其一)的影響,內(nèi)閣全體同意你的奏疏。
高拱、張居正、趙貞吉都贊同你的奏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