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僅是官府,民間對于這類人才也很缺乏。
大同范氏開出一個月十銀元的價格,招聘會用龍門賬法記賬的賬房,但是依然每個月都在招人。
官辦工廠需要提高匠人的待遇,才能留住他們不跳槽民間的工廠。
而自從蘇澤陸續(xù)創(chuàng)辦了堿廠和染坊后,京師之中,也出現(xiàn)研究“變化之學”的人。
這些人研究各種材料的變化,有些人甚至就是煉丹方士,試圖找到下一個染料配方,然后一夜暴富。
這些人的研究,在蘇澤看來都是有些神秘學的味道,甚至還有拿著古代丹方去找的。
但是最早期的化學本身也和煉金術(shù)差不多,他們這番折騰下來,還真搞出了一點成果。
這個成果是太子麾下的一座醬油工坊發(fā)現(xiàn)的。
鹽酸醬油制備鹽酸,需要先礬油和鹽混合。
礬油就是硫酸,但是在制造火藥的時候也需要用到礬油,醬油工坊經(jīng)常因為礬油供應短缺和減產(chǎn)乃至于停產(chǎn)。
這家醬油工坊的主管大概是為了進步,于是向民間懸賞,穩(wěn)定獲得礬油的方法。
一個名叫陶觀的方士接了榜,給出了制造礬油的辦法。
這個陶觀給出的方法,就是古代丹方中有關(guān)制造礬油的方法。
其實古代方士早就知道如何制造礬油(硫酸),將硫磺和硝石混合燃燒,用水過濾就能得到礬油。
其實就是在硫磺燃燒的時候加入氧化劑,生成更多的三氧化硫,水結(jié)合三氧化硫就變成了硫酸。
蘇澤早就知道這個辦法,但是太子并沒有說過礬油短缺的問題,所以蘇澤也一直沒有籌辦硫酸工廠。
陶觀這個方士倒也不全照著丹方來制造硫酸。
他先是發(fā)現(xiàn),使用金屬煉丹爐會被硫酸腐蝕,他換成石制的煉丹爐來煅燒。
但是很快他又發(fā)現(xiàn),這樣收集不方便,煉丹爐并不是好的反應容器。
于是陶觀又改進了方法,在瓷瓶中點燃硝石和硫磺,再加水獲得硫酸,這樣要比煉丹爐更方便。
接著陶觀又發(fā)現(xiàn),使用玻璃容器更方便,因為玻璃容器可以在制作的時候吹成需要的形狀,這樣水溶出來的硫酸更多。
這個辦法解決了礬油短缺的問題,陶觀得到了東宮的獎勵。
而這個陶觀拿著獎勵,竟然在京師郊外的一座廢棄道觀住下,招收徒弟研究更多的丹方。
民間這種培養(yǎng)方法,培養(yǎng)效率低不說,還特別偏科。
所以蘇澤才準備開設國子監(jiān)預科,專門培養(yǎng)新學人才。
等回到報社的公房,蘇澤拿出空白奏疏,開始起草奏疏。
《奏請開設國子監(jiān)預科疏》
奏疏開頭自然是強調(diào)文教的重要性:
“伏惟國朝以文教興邦,然今之育才體系尚存局限?!?/p>
“官學蒙課多專攻舉業(yè),寒門子弟皓首窮經(jīng),難得魚躍龍門之機,空耗時月?!?/p>
“凡此大爭之世,寒士之憤不得彰,朝廷缺才卻無以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