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總覺得有什么奇怪的地方。
如果順著這個思路推下去?
何素心連忙搖頭,在這個推導中,似乎藏著什么大逆不道的東西。
收起這些雜亂的心思,何素心看向自己的老師問道:
“何師,您為何要幫蘇翰林說話?。俊?/p>
何心隱笑著說道:
“我非是幫著蘇子霖說話,而是說的公論。素心啊,吾等文士,以筆為刀,遇到不平之事自然要持刀沖上去的?!?/p>
“這封信,蘇子霖的奏疏原文,還有我的文章,增刊一個版面,安排在下一期出版?!?/p>
——
“號外號外!”
都察院外,聚集著一群報童。
在蘇澤辦報的時候,六科和都察院出于對辦報的反對,所以都沒有訂報。
日后各大衙門除了《樂府新報》外,也開始訂購其他民報,但是六科和都察院都沒有訂報的經(jīng)費。
從這件事后,六科和都察院的官員就要自己買報紙。
六科在皇城內,他們的人少,一般去蹭隔壁中書科的報紙看。
都察院人就多了,這么多御史也不可能都去蹭別的衙門的報紙,所以報童就發(fā)現(xiàn)了商機。
都察院門前,你能買到京師所有發(fā)行的報紙。
從四大報到各種小報應有盡有。
福建監(jiān)察御史馬汲來到一個報童面前問道:“有沒有最新一期的《新樂府報》?”
“有的有的,官爺,惠誠一銅幣?!?/p>
馬汲有些肉疼。
一銅幣對于他這個御史也不算多,但是京師這么多報紙,一個月少則十期,多的日刊,如果都買要花不少錢。
可別的衙門官員可以在衙門看報,也不用所有報紙都買,但是御史就不行了。
身為御史,必須要關注輿論的動態(tài),了解朝堂和民間的風向。
沒辦法,閣老們都會定期在官報上發(fā)文章,遇到大事件也要發(fā)表看法。
甚至某個閣老沒有就某個熱點發(fā)文,或者一段時間沒在報紙上露面,官場上都會猜測他是不是失勢了。
報紙上的民間消息也很重要。
自從報紙出現(xiàn)以來,官府也沒辦法在很多事情上裝死了。
一旦形成民間輿情,皇帝也能看到文章,御史臺如果不能提前調查清楚,等到皇帝問起就被動了。
要是鬧成房山縣那樣的事件,連相關御史都得受罰。
馬汲付了錢,迫不及待的打開報紙,頭版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