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趁機教育道:“興文教自然沒錯,還是惠及一地萬代的善政?!?/p>
“然而先賢有言,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p>
“讀書是吃飽穿暖之后才會去考慮的事情?!?/p>
“遼東之地數(shù)百年動亂民不聊生,最需要的是恢復生產是填飽肚子?!?/p>
“此時興文教,只會浪費民力和財力,事倍而功半?!?/p>
“解縉沒有盲目的興文教,恰恰是務實之舉?!?/p>
葉云流恍然大悟,行禮道:“弟子明白了,謝老師教導?!?/p>
方孝孺笑道:“不過他畢竟是讀書人,不可能什么都不做,所以建了縣學?!?/p>
“將縣學建好,就是種下了一顆種子。”
“待將來本地富足,文教自然就會興起。”
“如果能教出一二人才,更會使本地受用無窮?!?/p>
本地出了有學問的人,那就能教出更多有學問的人,文風慢慢的就會變得濃厚。
南方的文風鼎盛,就是這么慢慢形成的。
方孝孺本以為解縉不是在縣衙,就是在縣學,結果兩個地方都去了,還是沒找到人。
不得已,只能找到一名官吏亮明了自己的身份。
他的大名還是很好使的,聽說是大儒方孝孺前來拜訪,那吏員非常激動。
然后就將解縉的去向告訴了他:“縣尊去城西的莊園,查看稻苗的長勢去了?!?/p>
方孝孺好奇的道:“哦,稻苗?能給我說說是怎么回事嗎?”
那名吏員就將情況講了一遍。
當年朝廷收復遼東,局勢稍稍穩(wěn)定之后,就下令在這里推廣大豆和水稻種植。
這是陳景恪提出的建議。
大豆就不說了,重點是水稻。
推廣的正是渤海稻。
只是因為數(shù)百年的動亂,渤海稻未能得到系統(tǒng)的培育。
種子非但沒有得到改良反而退化了,目前的產量只有一石出頭。
如果是兩季稻,這個產量勉強還能說得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