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年限不能太短,這年頭出海做生意,一來一回兩三年都正常,太短了對這些人太不公平了?!?/p>
“以五年為期,就比較合適的了?!?/p>
“在國外生活五年,回國就要參加考核。”
“不合格的一律按照外國人對待,直到考核通過為止?!?/p>
“如此一來,那些大族必然會積極的創(chuàng)辦書院,培養(yǎng)自家弟子讀書?!?/p>
“書院多了,普通人進學的機會也會增多,教化這一塊的問題自然而然就解決了?!?/p>
朱雄英高興的道:“好,這個法子好。”
“經(jīng)歷了南洋事件之后,海外的明人應該都明白,背后有一個強大的國家依靠,是多么的重要?!?/p>
“他們必然會更加頻繁的往來大明,強化和大明的關系。”
“在這匯總情況下,他們就必須要主動學習華夏文化。”
“果然,朝廷不需要出一分錢,只是一點點政策上的變動,就能做成此事?!?/p>
“景恪你真是太聰明了?!?/p>
朱標露出深思之意,這個辦法確實好,但也有缺點。
“讀書成本非常高,普通人是沒機會進學的?!?/p>
“此法對海外生活的普通人,是否太不公平了?”
陳景恪說道:“此事簡單,我們縮小考核范圍就可以了。”
“編寫一本教材,考試內容全部從教材里選取。”
“而且又不是考狀元,試卷沒必要那么復雜困難。”
“只要通讀過這本教材,差不多就可以合格?!?/p>
“到那個時候,此書必然是人手一本?!?/p>
“有些人不識字也沒關系,讓他們口述某一段內容即可?!?/p>
“比如問他唐太宗是什么人,有什么事跡之類的,只要他能答個大差不差就可以了。”
“如果他不識字,也從來沒有聽過這本書里的內容,那就只能先委屈他們了?!?/p>
朱雄英接話道:“如果連這都做不到,那他們這輩子也不用回來了?!?/p>
朱標終于被說服,說道:“沒有十全十美的政策,這個法子確實已經(jīng)盡可能的照顧更多人了?!?/p>
“而且還能將編寫教材的事情交給保守派,既能安撫他們,也能保證這本書的思想不會偏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