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這一切都弄好,他才帶著自己弄出來的工具,和編寫的形學書,找到程一民。
對于他的到來,程一民非常的驚喜:
“陳伴讀,你怎么來了?!?/p>
眼睛卻死死的盯著陳景恪手里拿著的包裹。
陳景恪也沒有吊胃口,直接將包裹打開:
“看看這書怎么樣,能不能吸引算學大家加入?!?/p>
程一民激動的拿起那本形學書,翻開一看就先愣了一下。
這上面的字,線條非常細,字形也很小。
標準的蠅頭小字。
不像是用毛筆寫的,到更像是用針寫出來的。
不過他并未著急發(fā)表看法,而是埋頭看起書上的內容。
黃河決堤
程一民只是翻看了幾頁,就被里面的內容所震驚。
他知道陳景恪出手肯定不同凡響,但怎么都沒想到,比他想的還要厲害。
此時他心中就只有一個想法,難怪敢稱之為形學。
此書一出,陳景恪就可以自稱為形學鼻祖了。
這還真不是夸張。
陳景恪在這本形學基礎書里,提出了很多新概念,并給出了許多新的設定以及公式。
比如角的定義。
中國很早就對角有了認識,比如觀測天象,就經常用到這個概念。
民間工匠也離不開角。
只是在民間并不叫角這個名字,而是叫倨勾。
但百姓只知道有倨勾,卻不知道倨勾的度數(shù)。
而在數(shù)學上,也同樣并沒有清晰的‘角’概念。
反倒是道教,對這方面的研究更深一點。
但道教研究這玩意兒,是為了方便畫各種符箓圖案,而不是為了研究算學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