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愿所有書友都能變得更強。
-----------------
以上。
博望侯
如果是以前,朱元璋肯定會問:
你將華夏文明說的這么好,為啥面對那兩個宗教時還要如臨大敵呢?
況且,思想該怎么武裝?總不能在腦袋上帶個鐵盔吧?
和陳景恪認識這么久,也斷斷續(xù)續(xù)聽了許多課。
不論是眼界還是思想,都開闊了許多。
他很快就自己想清楚了其中的緣由。
為何要如臨大敵?
因為大明確實還沒有做好準備。
七千余萬人口,真正對華夏這個概念有清晰認識的,其實只是一小部分。
大多數(shù)普通百姓,對國家對族群對文明,并沒有什么認識。
雖然這幾年,朝廷有意識的普及‘華夏’這個概念。
朱雄英還搞了個撫慰使制度,進行思想教育工作。
可因為時間太短,效果還沒有顯現(xiàn)出來。
若是毫無防備就讓那兩個宗教傳入國內,恐怕會引起不小的麻煩。
況且就算真的全民普及了華夏概念,也難免會出現(xiàn)一些無父無母吃里扒外的人。
而且基教、伊教和佛教還不同。
佛教是多神教,教義偏向于溫和。
佛教東傳,只是佛學先賢的自發(fā)行為,僅僅只是為了傳教,與政治無關。
佛教和華夏文明的碰撞,并沒有引起激烈的斗爭。
佛教主動吸收了華夏文明的精華,經(jīng)過自我改良之后,把自己變成了華夏文明的一部分。
后來道教借鑒了佛教的制度體系,最終形成了自己的宗教體系。
韓愈、柳宗元吸取了佛道兩家的精華改良儒學,為儒家大興奠定了思想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