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話語權(quán)被壟斷的情況下,只能通過補貼把人吸引過來。
這些人學(xué)習(xí)中國文化,自然而然的就親近中國。
等他們學(xué)有所成回到自己的國家,就會影響更多人。
這對本國人才自然不公平。
可沒辦法,誰讓咱們處在弱勢一方呢。
必須想盡一切辦法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否則永遠都要活在別人的聲音里。
有志者事竟成,上一世經(jīng)過數(shù)十年的蟄伏,終于看到了曙光。
這一世不同。
現(xiàn)在的大明是強勢的一方,而且是絕對強勢。
從文化到科技,再到經(jīng)濟、軍事等等方面,全方位的強勢。
自然沒必要降低門檻。
相反,還要抬高門檻,讓國外的人才覺得能進來是一種榮譽。
讓他們覺得,這個門檻就是龍門,跳過來的才有機會成龍。
如此,真正的人才才會踴躍的往這邊擠。
這些人才留在大明,能為大明的建設(shè)添磚加瓦。
回到自己的國家,也是第一等的人才,將會出現(xiàn)在各個重要位置上。
然后通過他們的一身所學(xué),為華夏的大融合計劃貢獻力量。
這套路是不是很熟悉?
沒錯,就是歐美的套路。
華夏文化的底蘊更深厚,不是歐美能比擬的,實施起來效果會更好也更加無解。
-----------------
露了一次面,將朝鮮國的這些人安排妥當之后,陳景恪就閉門研究起了方孝孺送來的那套書籍。
連每日一次的課都不上了。
朱標知道他的計劃,也知道他面臨的困境,很爽快的就批了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