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集《唯識三十頌直解》
《唯識三十頌》諸位法師慈悲,諸位同學,阿彌陀佛。好,請放掌。
學人這次很歡喜有這個機會來跟大家共同學習《唯識三十頌》,本頌是印度的大論師天親菩薩所作,雖然只有三十個偈頌,但是在唯識學整個修學的內(nèi)涵當中,基本上本頌是占著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在正式的開講內(nèi)容之前,我們簡單的把學習本頌的一個宗旨先做一個說明。
我們每一個人學習佛法的因緣是有差別的。有些人是在逆境的因緣當中的刺激而學習佛法、有些人是在順境當中善根的顯現(xiàn)而修學佛法,雖然我們修學佛法的因緣有所差別,但是我們內(nèi)心當中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希望離苦得樂,就是我們?yōu)榱艘沽钌x開痛苦而追求安樂,所以我們開始皈依到三寶的座下,或者你選擇在家、或者你選擇出家。
離苦得樂的方法,在整個大乘的修學當中,有兩個重點:
第一個、觀照力
你要能夠透過對教法的學習,對生命生起一個正確的觀照。
第二個、行動力
通過我們一種觀照的引導,真實的付出身口意的六波羅蜜的修行。
觀照跟行動這兩個內(nèi)容,從一個修學次第來說,這個觀照力又是最為重要了。那么在整個對生命的觀照的內(nèi)涵當中,《解深密經(jīng)》把佛陀的一代時教,那么分判成三個時期:
一、有教時期
第一個時期就是佛陀滅度以后的前面的六百年,解深密經(jīng)叫做有教的時期,有沒有的有,有教時期。
那么有教時期,當然主要是小乘的部派佛教。他們的整個思想從四諦十二因緣建立出我空法有的思想,就是說我們在生命的流轉(zhuǎn)當中沒有一個常一主宰的我,因為生命是無常變化,但是這宇宙的萬法,這些因緣所生法,包括生死的雜染法,也包括涅槃的清凈法,這個法是有真實性的。這樣子我空法有的思想,就建立一種對生命跟涅槃的互相對立的觀照。也就是說你要么在生死流轉(zhuǎn),你要么趨向涅槃,這兩個是不能并存的,因為這個法是有真實性的,有真實性當然就是對立。那么我空法有的思想的觀照就引導我們放棄了生死而趨向于安樂的涅槃。這個就是一種有教的時期。
二、空教時期
從佛滅后六百年到九百年的三百年當中,《解深密經(jīng)》把它判做一個所謂的空教時期,就是以般若經(jīng)為一個主流的發(fā)明緣起性空的道理。緣起性空就是說基本上生死的流轉(zhuǎn)是因緣所生法,那么清凈的涅槃也是假借戒定慧的因緣而顯現(xiàn)的,所以就把生死跟涅槃的這種相互的對立性消滅掉了。一切法畢竟空來觀察整個生命的相貌,那么這樣子觀察基本上比有教更加的徹底。但是到了末流的時候,就很容易引導我們趨向于偏空,我們只是安住在空。那么對于諸佛的廣大的功德莊嚴,就會產(chǎn)生一種不生好樂的心情。
三、中道時期
所以說從空教的時期到佛滅后九百年以后,就是所謂的非空非有的中道時期,就是唯識的思想,以萬法為識,以一切法,包括雜染法,包括清凈法是我們的一念心識所變現(xiàn)。那么以這樣子的正確的所謂的非空非有的觀照,我們就能夠正確的遠離小乘的執(zhí)著法跟中觀學者的偏空,使令我們能夠很正確的走入中道的實相,我們一方面能夠放下自我,一方面我能夠主動的積功累德。所以唯識的教法基本上它一方面談到我們清凈的本性,但是它也一方面強調(diào)由于我們的業(yè)力的熏習,我們內(nèi)心當中會出現(xiàn)各式各樣的相貌,也強調(diào)因果的這些差別。
所以我們?nèi)绻軌蚝苷J真的學習《唯識三十頌》,我們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就建立整個大乘的正見,就是你能夠很正確的去觀照生命的真相,包括雜染的緣起是怎么回事,包括清凈的緣起是怎么回事。那么我們有了觀照力以后,我們就能夠正確的去付出戒定慧的修學。所以我們研究本頌,簡單的講,就是建立整個大乘佛法的正見,成就大乘種性,這個是我們在研究三十頌之前的一個說明。
好,那么我們現(xiàn)在看講義《唯識三十頌直解》,那么講義的整個傳承。我們下面有三段的說明,
第一個,天親菩薩造,
那么先說明造頌者,天親菩薩是唯識宗的第三代祖師,他有一個外號叫千部論師,千部論師。他剛開始是修學小乘教法了,在整個部派佛教當中,他做了五百部的論,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大家所知道的《俱舍論》,《俱舍論》等于是天親菩薩在小乘教法當中的一個巔峰時代,他把整個有部跟經(jīng)部的整個修行的內(nèi)涵,都把它濃縮成《俱舍論》,那么后來被他的哥哥無著菩薩所度化,回小向大,就學習
大乘的唯識。
他回小向大以后,他在大乘的教法當中也造了五百部論。那么整個五百部論的大圣教法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唯識三十頌》。因為天親菩薩的前面的論基本上都是針對一個單一的主題跟外道辯論,或者跟小乘的學者辯論而安立的。《唯識三十頌》是天親菩薩到了晚年,等于是他滅度的前一年,應弟子們的要求,把整個唯識的境行果,他的理論、他的修行的方法、修行的位次,做了很有次第的交代,當然比較不圓滿的地方,不幸的地方是天親菩薩他造完了三十頌以后,他本來要造論,在印度的論師都先造頌,然后再解釋頌再造論,他還來不及造論就往生了。
就是說天親菩薩他等于是在晚年,也可以說他思想最成熟的時候,造下了《唯識三十頌》,把他一生修學唯識的心得,以三十個偈頌來表達出來。我們看
第二個,玄奘大師譯
天親菩薩是印度的論師了,玄奘大師在唐朝的時候到了印度,取得很多的經(jīng)典回來,除了當然主要是兩個部分,一個是般若經(jīng),般若系大品般若經(jīng),第二個是瑜伽部分,包括《瑜伽師地論》,包括《唯識三十頌》,都是在玄奘大師那個時候帶回來翻譯的。
第三個,蕅益大師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