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糧位的菩薩當然是在三界打滾,打滾的時候他的身心有諸多的障礙,但是他內心當中有四種力量在支持著他:
第一個,“發(fā)起大菩提心”——誓愿力:他不斷地在佛前發(fā)愿:“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盡誓愿斷,法門無量誓愿學,佛道無上誓愿成”。雖然這四個目標他一個都沒有完成,但是他不放棄這樣的努力,他不斷的在佛前發(fā)愿,告訴自己要往這個方向走,這個叫誓愿力。
第二個、“親近真實善友”——善友力:他也知道他的煩惱粗重,止觀薄弱,他一個人不敢住茅蓬,怎么辦呢?依眾靠眾,親近善知識,每天聽經,聽聞善知識的開導,而且跟同參道友在一起依眾靠眾,靠大眾的攝受力,使令他不敢放逸。
第三個、“作意勤求正覺”——作意力:他不斷的在靜坐的時候,思惟生死的過患,思惟涅槃的功德,來勉勵自己要精進,不斷的作意。
第四個、“修集福智資糧”——資糧力:有事沒事的時候,他要修習布施、持戒、忍辱,修習福德的資糧;偶爾聽聞佛法聞思,積集智慧的資糧——資糧力。
依止誓愿力、善友力、作意力跟資糧力的支持,就一步一步的邁向到圓成實性。但他的內心當中煩惱粗重,跟環(huán)境接觸的時候,煩惱障、所知障的種子跟現(xiàn)行不能夠調伏;因為止觀力薄弱,都不能夠調伏,當然也不可能消滅,這個叫資糧位。
這個資糧位的菩薩,天臺宗智者大師給他一個名稱叫外凡——外凡位。當然他是個凡夫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他煩惱沒有斷。為什么叫外凡?因為他心游理外,內心當中跟真理相應的時間少,大部分的時間都心隨妄轉,不過這個地方我們看注解
乃至未起識,求住唯識性,
于二取隨眠,猶未能伏滅。
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求住的這個“求”字,我不知道諸位是不是有人受過菩薩戒?菩薩戒它戒體的安立就在“求”字——就是你要發(fā)愿。就是說雖然我們有無量無邊的煩惱沒有斷除,有無量無邊的善法我們都沒有成就。但我們對于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希望從來沒有放棄,這個時候你的菩薩戒體還是在的。
所以菩薩戒有它的戒體,這個戒體在《瑜伽師地論》上叫種性,戒體生起戒行,就是說你的戒行:三聚凈戒——斷惡、修善、度眾生,你都還沒有做好。斷惡我什么都沒有斷;修善我什么善也沒有修,度眾生我一個眾生也沒度,但是你的戒體,你安住菩薩種性,你沒有放棄對無上菩提的追求,你從來沒有放棄要對眾生的度化,你那個意樂還在,你的戒體就還在。
有一天你放棄對無上菩提的追求,你不在追求無上菩提,你自甘墮落,你想來生做人也不錯,不一定要成佛;看眾生那么可惡,眾生我不度了,你起這個念頭的時候,你的菩薩戒體就消失掉了。所以這個地方我們看論文你要知道,“求住唯識性”,你要對無上菩提跟度眾生的追求放棄了,那么你所修的斷惡、修善、度眾生的資糧力,就不是成佛的資糧,因為你的種性已經失掉了,那么你這個叫人天果報,就是一般的善法。
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就是說資糧位的菩薩十信位,外凡位,他心中有很多的障礙,但是他就是靠著愿力的支持,還有他對生命的正見,那么搖搖晃晃跌跌撞撞的要經過一大阿僧衹劫,就是他對三寶的信心、對成佛的愿力,還有對佛法的正見三個資糧。不過這個地方在《瑜伽師地論》講的詳細,說菩薩的發(fā)愿有兩個,我們一般發(fā)愿一個是上求佛道,一個是下化眾生。但是在實際的實踐上會有所偏重:
《瑜伽師地論》上說菩薩有二種:一者悲增上,二者智增上。
一、悲增上菩薩:如果你是悲增上菩薩,你在成佛之道當中,你會先完成下化眾生。雖然你也知道要成佛,但是你覺得成佛不是很急,你整個功課當中你很少在佛堂用功,你就是到都市里面到處跟眾生結緣,積集福德資糧。悲增上菩薩一般來說不喜歡求生凈土,他愿意陪眾生在三界流轉,那么他的相貌——他會先成就福德資糧、再成就圣道。悲增上菩薩有一個障礙,容易退轉,但他福報會很大,這第一個。
二、智增上菩薩:智增上菩薩他的特點就是說,他在受菩薩戒的時候,大家也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但是在實踐的時候偏重在上求佛道,他的想法是說我要先成就圣道、成就不退轉的功德再廣度眾生。就是說他雖然沒有度化眾生,但是他沒有放棄度化眾生的意樂,他只是沒有采取行動,那么這個時候他一天的功課大部分時間都是跟三寶相應——念佛、念法、念僧,要不然就是聽聞佛法,這種人一般他歡喜為菩提道求生凈土,到凈土、到十方諸佛國土去成就圣道,再回入娑婆,廣結善緣、積集資糧,這個叫做智增上菩薩。這種菩薩是比較不容易退轉。
也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有志于成佛的過程,你有兩個選擇:第一個你選擇先度化眾生再成佛,那么你會先成就福報,再成就圣道,你來生的時候講經說法,你到什么體育館去,聽眾幾十萬人、幾百萬人都做你的皈依弟子,但是你內心當中還是有煩惱的人。第二個選擇就是說你先成就圣道——智增上,你先到凈土去,雖然你再來的時候你的聽眾沒幾個,但是你是一個圣人,你以圣人的基礎再去廣度眾生,再跟眾生結緣去成就福德資糧。
其實我怎么知道我是悲增上還是智增上?我過去生當中,在三寶當中不斷地結緣,誰知道我是悲增上、智增上?龍樹菩薩說有一個方法可以判定,就是說到了饑荒的時代,你現(xiàn)在手上有一碗飯,你同時看到佛陀過來,你看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來托缽,那么你要想——佛陀是世間的福田,我把這個飯供養(yǎng)給佛陀,佛陀能夠去攝受更多的眾生,你要把飯給佛陀;但是你同時又看到一個乞丐,這個乞丐要餓死了。
如果你今天把飯給佛陀,你這個人是智增上菩薩,你是偏重在對三寶功德的皈依,假設你選擇把飯給乞丐,你是屬于悲增上菩薩,你的所緣境比較去關心弱勢團體,對苦惱眾生比較關心,超過對佛陀的皈依,你這個是悲增上菩薩,這就代表了一個人的種性不同,也就影響到你成佛之道。為什么有些人會成就圣道而沒有福報力,有些人會成就福報力而不是圣道,這就是你內心因地種性的不同。
所以資糧位雖然是?;奂嫘?,但是這個當中千差萬別,有各式各樣。一般的資糧位菩薩很多人都求生凈土,因為他怕退轉,當然有些人他也不怕,他愿意在三界里面歷練,那么這都是個人的選擇,佛陀都允許??傊还苣闱笊鷥敉烈埠?,或者是你在娑婆世界繼續(xù)流轉求增上生,重點在“求住唯識性”,你不能放棄你的菩提本愿,你放棄的話,你整個大乘的跑道就消失了,你可能跑到二乘的跑道去了,或到人天跑道去了。
二、加行位。謂修大乘順決擇分,能漸伏除所取能取,引發(fā)真見,其相云何?
前面還是資糧位,這個地方是加行位,他已經有所謂的順決擇分,這個就是有禪定引生的修慧,這個人止觀力比較強,看這個偈頌:
現(xiàn)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
以有所得故,非實住唯識。
加行位的菩薩,他的內心是什么相貌?現(xiàn)前立少物。我們解釋一下,這個資糧位的菩薩內心是心隨妄轉,整天跟妄想打結在一起,只是說他心中有一個希望,有一個正見的支持,不敢太放逸,但是加行位的菩薩不同,他內心當中是完全在止觀當中操作,但他這個止觀在唯識學叫做:帶相觀空。
什么叫帶相觀空呢?就是說他內心跟我空法空的真理還沒有完全的契入,還沒有完全契入他怎么觀空——他挾帶佛法的名相,思惟“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我這個明了的心,依止這十個字的相貌,就能夠引導我契入到一種空的真理去。但這個真理的相應是挾帶名言的引導,所以叫現(xiàn)前立少物。他心中還有佛法的名相,以佛法的名相來契入唯識的圓成實性,所以他“以有所得故,非實住唯識”。他還是帶相觀空,心中還有佛法的名相可得,所以還沒有真正的契入唯識的實性。但是加行位已經不可思議了,后面會講到他是一個有禪定的凡夫,雖然是凡夫,他的心跟前面的散亂心不同。
好,我們先修息十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