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 id="q0v9l"><label id="q0v9l"></label></tr>

        <td id="q0v9l"><ruby id="q0v9l"></ruby></td>
        1. <table id="q0v9l"><option id="q0v9l"></option></table>
          <acronym id="q0v9l"></acronym>
        2. <acronym id="q0v9l"><label id="q0v9l"><listing id="q0v9l"></listing></label></acronym>
            <table id="q0v9l"></table>
          1. <pre id="q0v9l"><strong id="q0v9l"><xmp id="q0v9l"></xmp></strong></pre>

            黑巖小說

            黑巖小說>唯識三十頌濟群法師講義 > 第6集《唯識三十頌直解》(第3頁)

            第6集《唯識三十頌直解》(第3頁)

            這是窺基大師《唯識二十頌》的注解講到這個故事。那么這個故事我們可以去了解,就是娑婆羅那國王剛開始起的一個邪惡的作意,一念之間,所以說,你看他這個惡念沒有消滅,他要真的去打仗,他來生肯定到三惡道,可能再受刀山油鍋的果報。但這個惡念能夠破壞以后,證得初果。你說這個生命是不是在一念之間呢?

            關鍵點就是你惡念起的時候,你這個惡念怎么破壞它?——就是憶念力。當然我們剛開始先不要接觸染污的環(huán)境,這個很重要,持戒,持戒就是先遠離惡因緣,那么進一步就修止觀了,你一定要有這些佛法的道理,來疏導你的惡念,來消滅你的惡念。你惡念消滅的時候,你的生命就會變化:

            所以生命是由心識所主導。問題是你這個心識是不是有抗拒惡法的力量——這就是個關鍵點!

            我們不能夠說心中不起惡念的,這做不到的,凡夫哪有不起惡念?所以印光大師說凡夫之人一定會起惡念,要重要的是要能夠:心常覺照不隨妄轉(zhuǎn)。當然這個心常覺照就是你要憶念三寶,或者念佛、或者念法、或者念僧,用憶念力來轉(zhuǎn)變你的作意。

            好,那么我們回到講義第八面。第八面講到第八識的心所是有五個:觸、作意、受、想、思,或者是:作意、觸、受、想、思。兩種的差別??吹诎硕?,相應唯捨受,什么叫捨受?

            八、云“唯捨受”者。“受”有三種,謂苦樂捨。今第八識行相極不可知,不能分別苦樂,故唯與捨受相應也。

            第八識它能夠把業(yè)力轉(zhuǎn)成果報,那么當然它把業(yè)力轉(zhuǎn)成果報以后會把它執(zhí)受,它在執(zhí)受的時候是用什么感受?它產(chǎn)生什么感受呢?只有捨受,第八識變現(xiàn)刀山油鍋,它也是不苦不樂。第八識變現(xiàn)人天的安樂果報,它也是不苦不樂,它完全沒有任何苦樂的感受,完全只有捨受,不像前六意識有粗重的樂受跟苦受,這個是講到它的一個果報的受用情況。

            (請)

            n

            第6集《唯識三十頌直解》

            九、云是“無覆無記”者。性有三種,能為此世他世順益,名為善性;能為此世他世違損,名不善性,亦名惡性;于善不善損益義中不可記別,名為無記。就無記性,復分為二,若與染污相應名為有覆無記;若無染污,其性白凈,名為無覆無記,今第八識是善惡所招苦樂之果,體非善惡;又不與根隨煩惱相應,故是無覆無記也。

            這個地方是講三性門,第八識生起了別的時候,前面是講果報受用,這是講因地的造作。第八識在所緣的境界根身器界種子的時候,它是造善或者造惡?它完全是無記,而且無記當中它是無覆無記,第七意識我們后面會講到,第二能變講第七意識,第七意識也是無記的,但它是有覆無記,覆有兩層意思:

            第一個、覆蓋義:它覆蓋我空的真如理,就是說它會產(chǎn)生我執(zhí),雖然無記,但是會執(zhí)著有一個我,覆蓋真如理。

            第二個、障礙義:它障礙你修學圣道,你要持戒你要修定你要修慧,它會排斥你,叫做覆。這個覆有覆蓋義跟障礙義。

            第八識完全沒有覆蓋,也不排斥。你第六意識造善,它也不參與,它也沒有意見,你第六意識造惡它也沒有這個意見,它也不障礙,它也不幫助你,就是這樣子,它完全是無覆無記。

            我們眾生的本性,父母未生之前的本性是善是惡?中國的這些圣賢有很多的辯論,中國的圣賢有兩大的思想,孟子主張性善,旬子主張性惡。孟子說,人之初性本善,說人的本性是善良的,邪惡是后來才有的。怎么知道?孟子說,你看到一個小孩子掉到水溝里面去,你那個時候并沒有跟他有利害關系,你第一個就生起慈悲心,可見人的本性是善的,那個時候你那個是最初的第一念而已。旬子否定,說人之初性本惡,怎么知道?其實說你想想看,一般人要造惡很容易,因為放逸很簡單,你要一個人修善他很困難,他要在不斷的思惟業(yè)果的道理,勉勉強強去造善,所以造惡很容易造善很困難,可見人的本性是惡。

            我們佛弟子對人的本性是什么看法?

            從唯識的角度,人之初性本無記。

            非善非惡,因為它無記,所以它還可以造善,也可以造惡。不過這個地方人本性我們不是講唯識性,從人的作用、從相用上來說,如果你回歸到本性,當然是清凈的,善也不可得,惡也不可得,無記也不可得。就是說從我們心識的相用上來說,當我們把生命回歸到最初圓點的時候,回到阿賴耶識的時候,是無記的。那么這個善惡都是后來的熏習所累積的一種功能。所謂是無覆無記,是這個意思,這是講到第八識的本性。看第十段,觸等亦如是,觸等指的是五徧行心所了,它也是一樣。我們把它順一順,這個地方很容易了解,

            十、云“觸等亦如是”者。謂“觸”等五個心所,亦如第八識,惟是無覆無記性攝,亦屬異熟。所緣行相亦不可知也。

            當然你這個心所是跟著心王,五徧行,它要跟第六意識活動,第六意識是善,五徧行全部是善。第六意識是惡,五徧行全是惡,但是五徧行如果跟第八識的話,那么它完全是無記的,所以心所的善惡是跟著心王決定的,所以觸等亦如是,亦如第八識也是無記,也是不可了知。

            十一、云“恒轉(zhuǎn)如瀑流”者?!昂恪敝^此識無始以來,一類相續(xù),常無間斷?!稗D(zhuǎn)”謂此識無始以來,念念生滅,前后變異。恒則非斷,轉(zhuǎn)則非常,非斷非常,因果法爾。望前名果,望后名因,喻如暴流,長時相續(xù)而非斷常也。

            這段是把第八識在有漏位的一個因果的相續(xù)做一個總結(jié)。好,這段我們看補充講表,附表第七:

            那么我們研究第八識到這個地方等于做一個總結(jié),做一個收尾了。第八識在有漏位,在《成唯識論》做一個收尾說,因果法喻門,因果當然是一個規(guī)則了,因果法就是個規(guī)則,這個規(guī)則很難了解,所以講出一個譬喻,以譬喻來成就門,這個門就是通達生命的真相。我們從譬喻了解因果的真理,這叫做門。這當中《成唯識論》提出一個問答:

            問曰:阿賴耶識,為斷?為常?

            阿賴耶識是整個有情眾生所依止的根本,到底它是斷滅的或者常住的呢?凡夫的心情都是對立的,認為它不是斷就是常了。

            答曰:非斷非常,以“恒”、“轉(zhuǎn)”故。

            已完結(jié)熱門小說推薦

            最新手机av一区二区三区_一级毛片在线_国产欧美激情视频免费看

                  <tr id="q0v9l"><label id="q0v9l"></label></tr>

                  <td id="q0v9l"><ruby id="q0v9l"></ruby></td>
                  1. <table id="q0v9l"><option id="q0v9l"></option></table>
                    <acronym id="q0v9l"></acronym>
                  2. <acronym id="q0v9l"><label id="q0v9l"><listing id="q0v9l"></listing></label></acronym>
                      <table id="q0v9l"></table>
                    1. <pre id="q0v9l"><strong id="q0v9l"><xmp id="q0v9l"></xmp></strong></p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