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次見到師父,老人依舊坐在正屋門外的臺階上,手持旱煙桿,吞云吐霧。
師父說了一句讓蘇店聽不明白的言語。
老人用旱煙桿輕磕臺階,再提起旱煙桿,指了指那條長凳,說那條木凳,就是我們。
見蘇店欲言又止,老人說將來如果有機會,在青冥天下那邊相逢,你可以問一問那個人,他肯定知道答案。
一條木凳,與“我們”,能有什么關系?
蘇店百思不得其解。
一位女子,年輕容貌,鬢發(fā)青絕,身姿曼妙,如魚游曳在龍須河中。
她正在以本地河神的身份,巡視自家轄境,身邊帶了幾個孩童模樣的河神水府小跟班,那撥面容稚嫩的孩子當中,有男有女,他們其實除了臉色慘白無色,瞧著比較滲人,此外裝束衣飾、神色,以及稚聲稚氣的說話語氣,都與岸上的市井兒童也沒啥兩樣。
跟著河神娘娘一起晃蕩玩耍,雖然都是水鬼,照理說早就適應了水中,但是偶爾會有一種類似嗆水的模樣,手腳亂動,撲騰幾下,就好像陽間不善鳧水的孩童溺水一般,只是很快就會恢復正常,然后與身邊同齡人,相互間做個鬼臉,好似都覺得這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因為今夜是大年三十,按照習俗,河神娘娘給了這幫小跟班人手一份紅包,紅紙包里邊的錢幣,都是些早年遺落在溪澗中,銹跡斑斑的銅錢。
沒法子,自家河神娘娘,是出了名的節(jié)儉持家,簡單說來,就是小氣嘛。
馬蘭花這位大驪朝廷正統(tǒng)封正的龍須河水神,依舊是止步于龍須河與鐵符江接壤處的那條瀑布口,再逆流而上,期間路過了位于龍須河畔的鐵匠鋪子,趁著如今鋪子沒人,她從水中探出頭顱,看了幾眼。
先后換了三撥主人,最早是阮師傅,一個貌不驚人的鐵匠,竟然是最后一任坐鎮(zhèn)驪珠洞天的兵家圣人,出身風雪廟。
后來是阮邛的徒弟徐小橋,一個右手缺了大拇指的女子劍修,再后來是劉羨陽,以及一個瞧著腦袋不太靈光的的外鄉(xiāng)女子,余倩月。
如今龍泉劍宗,山君魏檗親自幫忙遷徙祖山神秀山在內(nèi)的數(shù)座山頭,一股腦搬去了去了北邊,算是與昔年的驪珠洞天,徹底做了個地契交割。
每次游過那座被大驪宋氏拆掉橋廊、也無懸掛老劍條的石拱橋,她都會格外心驚膽戰(zhàn)。
快速游過石拱橋,來到一處深潭,有片青色石崖,馬蘭花停下身形,懸立水中。
幾個來不及停下腳步的孩子,輕輕撞在一起,嘰嘰喳喳埋怨過后,又是一陣歡聲笑語。
曾經(jīng)杏花巷的老嫗,在當年被某個女子仙師尋仇上門,本就上了歲數(shù)的馬婆婆,一個不小心就死了,卻因禍得福,被那個楊老頭聚攏陰魂,得以擔任河婆,就漸漸恢復了容貌,好似“越活越回去”,姿容愈發(fā)年輕了。這條龍須河,最早是一條溪澗,鐵符江由河升江之后,作為上游和源頭的龍須溪,就跟著順勢升格為河。
而她也從一位河婆躋身了河神,莫名其妙就升官了。只是將近三十年過去了,好不容易河邊有了個托身之所的祠廟,廟里邊卻依舊沒有塑造神像,連個香爐也沒有。
哪有這么寒酸窘迫的河神娘娘?
只是馬蘭花卻不敢有任何不滿,年復一年,扳著手指頭,說是度日如年,半點不夸張。她再讓一位關系相熟的土地公,幫忙打探消息,州城那邊,到底還剩下幾個知道“馬蘭花”這個名字、認得她年輕時相貌的老不死。據(jù)說那邊如今只剩下兩個跟她差不多輩分、年紀的同鄉(xiāng)老人了,越是如此,馬蘭花就對那個藥鋪的楊老頭,越是敬畏,因為如果沒有意外,只等三十年期限一到,州城里邊的那兩個老人,就會壽終正寢了?
三姑六婆的六婆,占了一半,裝神弄鬼的師婆,牽線搭橋的媒婆,替婦人接生的穩(wěn)婆,杏花巷的馬蘭花都當過。
結(jié)果后來又多出個河婆……
馬蘭花幽幽嘆息一聲,在碧綠深潭中現(xiàn)出身形,踩在水面上,河流自行蔓延向石崖,她就那么走了上去,坐在青色石崖上邊,從袖中摸出一把白玉梳子,梳理一頭青絲,今兒準備換個發(fā)髻。
那些小家伙們也跟著水神娘娘,蹦跳出水面,聚攏在崖上,圍繞著石崖跑來跑去,歡快鬧騰起來。一般情況,馬蘭花是絕對不允許他們上岸的,不說那白晝,陽光如火,隨便一個曝曬,就會讓鬼物魂飛魄散,哪怕是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