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就是會不會水的意思?!?/p>
“不會?!?/p>
蘇武理直氣壯,“不是有船么,難道要我游著去?”
說完,他也知道自己在抬杠,聲音弱了下來,“博望侯就會么?”
“他還真會,當(dāng)年躲避從匈奴逃離的時候,他還能躲在水里憋氣呢。”
想想張騫的經(jīng)歷都覺得艱辛,他竟然還想出海尋找香料,除了佩服,陸鳴只剩下佩服。
“這些還是次要的,即便你會游泳,不暈船,可你真的做好準備了么?”
陸鳴認真的看著他,“博望侯是經(jīng)歷過考驗的,十幾年的時間里歷經(jīng)各種考驗,他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有充足的心理準備。
最重要的是,他有兒子,你有么?”
陸鳴直擊蘇武的軟肋,他還沒人傳承香火。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你還是抓緊時間留種吧,不然西域都去不了?!?/p>
蘇武有些無語,“這句話是這個意思么,陸兄你得多讀書啊。”
“我知道本來的意思,但用在這里,你不覺得很適合么?”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此話出自孟子。
在后世的常用語境中,被大多數(shù)人認為是說,最大的不孝順就是沒能為家族續(xù)上香火,傳宗接代。
但孟子原本的意思是,不孝的表現(xiàn)有很多,以不盡后輩的本分為最,“三”只是個虛數(shù)。
當(dāng)然,孟子怎么想的不重要,他懂什么,話說出來就是大家的,大家統(tǒng)一意見后,自動取得這句話的解釋權(quán)。
事實證明,確實如此,
東漢時就有人把這句話重新做了解釋,趙岐在《十三經(jīng)注疏》中說:“于禮有不孝者三,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后為大?!?/p>
陸鳴可以理直氣壯的說,我這么理解是有道理的,東漢的人都這么說,我一個現(xiàn)代人這么說豈不是很合理。
可惜,面對蘇武的時候,這話說不得。
一提到兒子,蘇武神情有些萎靡,不復(fù)之前的意氣風(fēng)發(fā),他糾結(jié)了一會才開口,
“陸兄,我成親也有一段時間了,怎么還沒有孩子呢?”
“別擔(dān)心,會有的,現(xiàn)在要說的不是孩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