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勢下,對外用兵的戰(zhàn)略選擇》
一看標題,蘇武就確定這是陸鳴的手筆,不需要看署名就能確定,除了他,沒人這么寫。
文章中以倭島的金銀礦產(chǎn)為例子,
金銀礦是朝廷需要的,但是島上有原住民,該如何處理雙方之間的關(guān)系,是否還要沿用以往的對外交往方式以及用兵戰(zhàn)略。
陸鳴用董仲舒的理論進行了解答,王者無外,普天之下莫非王,天子應(yīng)當統(tǒng)合華夏與四夷,
征伐倭島乃是替天行道,懲治不臣之蠻夷。
文章中明確指出,倭島上還處于部落林立的時代,沒有大一統(tǒng)的國家,無論是生產(chǎn)水平還是文化水平都極為落后,
一個部落都湊不齊一件鐵制武器,糧食種植水平極低。
石見銀山和佐渡金島都是大漢最先發(fā)現(xiàn)的,此前并沒有倭人占領(lǐng),他們也消耗不了儲量如此大的金銀礦。
簡而言之,把金銀給他們,他們也花不明白,大漢占領(lǐng)倭島是拖著他們邁入文明的世界,讓他們沐浴教化,擺脫愚昧野蠻的狀態(tài)。,
陸鳴又對倭人秉性做出了論斷,
“知小禮而無大義,拘小節(jié)而無大德,重末節(jié)而輕廉恥,畏威而不懷德,強必盜寇,弱必卑伏?!?/p>
以此論斷,強調(diào)對倭島土著保持武力威懾的必要性,不能妄想以仁義之心感化他們,否則必遭反噬。
至于倭島土著秉性如何,可以咨詢往返運送金銀的士兵們,他們有發(fā)言權(quán)。
對于倭人秉性的論斷,陸鳴早就告訴過李廣,也告訴過劉陵等人,受他們影響,往返兩地的將士們對倭人的看法是可以預(yù)見的。
要是真有人去問他們,只要問的人數(shù)夠多,大概率會得到一樣的看法。
就算有將士不這么認為,還有李廣和劉陵最為后手,他們的意見更有參考價值,足以讓這個論斷成為公認的事實。
除此外,陸鳴又舉了身毒的例子。
身毒的制度與大漢迥異,乃是瓦爾那體系,換言之,種姓制度。
如今的瓦爾那體系還沒有徹底僵化,但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的劃分已經(jīng)很清楚。
在這個神奇的國度,一個漢人要是對最低級的首陀羅表示善意和尊重,你收獲的大概率不是同樣的善意和尊重,而是被當做和他一樣的首陀羅。
首陀羅們不敢對高貴的高種姓有任何不敬,卻敢于欺壓和自己一樣的首陀羅,尊卑觀念已經(jīng)刻進了骨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