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漸的,王明遠也在乙班站穩(wěn)了腳跟,這月的月考進步也不小。
不過,自從他人緣好了后,交際也自然多了起來。
同齋舍的李昭自不必說,幾乎成了他的尾巴,整日“王兄王兄”地叫著,請教功課,分享零嘴,或是單純抱怨丙班的學子如何努力如何變態(tài)。
其他齋舍的同窗,也常有借著討論經義、請教書法之名,前來走動。
王明遠牢記師父“七分做人”的教誨,對此也盡量不拒絕,不過也肯定是在保證自己學習的前提下。
往來走動,總不能干坐著閑聊,王明遠從家里帶來的那些茯茶,便派上了大用場。
起初只是順手拿出來,燒水沏上一壺,給大家潤潤嗓子,解解讀書的疲乏。
這茯茶湯色紅亮,入口醇厚,帶著特有的菌花香,回甘悠長,與湘地慣喝的綠茶風味迥異,很是對一些學子的胃口。
“明遠兄,你這茶滋味甚為奇特,初飲覺其厚重,細品又覺溫潤,飲后腹中暖融,于這秋涼時節(jié)甚是相宜?。 币晃粊碜越系耐帮嫼?,忍不住贊嘆。
“此乃我家鄉(xiāng)特產,名曰茯茶。因其制作過程中有一道‘發(fā)花’工序,故而有此獨特風味。”王明遠笑著解釋。
很快,“乙班王明遠那兒有種好喝的西北茯茶”的消息,就像秋日山間的風,悄無聲息地就在相熟的學子間傳開了。
來他齋舍的人,或多或少都會嘗到幾杯茯茶。
有人喝了覺得好,私下問他何處可買;有人則不好意思白喝,拿些自家的點心、或是難得的時令水果來換;更有那等心思活絡的,直接揣著銀子上門,想多少買上一些,留著日后慢慢喝,或寄回家中讓長輩也嘗嘗鮮。
王明遠帶來的茯茶本就不算太多,除去送師長、送教諭、送同窗的,自己留著喝和用作招待的,數量有限。
送出去的比預期多,消耗自然就快,尤其是幾位教諭嘗過后,似乎也覺得不錯,彼此間偶有饋贈,這消耗速度就又快了幾分。
這日,顧亦桉一大早就來到了王明遠齋舍,滿懷歉意的笑著說道:“王兄,可否同你商量件事?我的未來岳丈下月舉辦壽禮。岳丈家啥都不缺,我就琢磨送點新奇禮品。思來想去,就想到你這茯茶了!你看……能不能勻我兩盒?價錢定不會讓王兄難做!”
王明遠正在整理書案,聞言苦笑一聲,攤手道:“顧兄,不是我不幫你。這……你看”他指了指墻角那個已經空了的藤箱,“最后幾塊前日都被幾個相熟的同窗軟磨硬泡地換走了。眼下我手里,真是一塊完整的茶磚都掏不出來了?!?/p>
類似的情景,這幾日已發(fā)生了不止一次。
更讓他沒想到的是,這茯茶竟還在書院里引出了一樁小小的風雅之事。
那是一個秋雨初歇的午后,涼意漸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