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現(xiàn)在,我在你眼中是個年輕的和尚,這就是一種認(rèn)知,一種相,而所謂的終生相,就是你一生認(rèn)知的集合,或者說常識,對世界的理解,而所謂的無眾生相就是要佛家修行者將心境提升到空,也就是變回我之前手沒拿起木槌時的初始模樣,因為只有你的本心回到了初生階段,才能排除一切偏見和外在影響,從本質(zhì)上認(rèn)知一個人和事務(wù)的作用、對錯、好壞,并由此生出種種心境變化?!笔恋馈?/p>
“那舍利子又是什么?”一個女信眾緊接著追問道。
“是知識的結(jié)晶,類似作家的著作,你們看,作家的著作被刊印出來之后,無論時間如何流逝,作家本人是否還活在世上,著作本身又有怎么樣的評價和世人對它的認(rèn)知,著作本身是不是都沒有任何變化?它還是它,它里面的文字還是那些文字,這就是舍利子的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不垢不凈。”
“那如果舍利子是主持你說的智慧結(jié)晶的話,那那些寺廟里供奉的舍利子是什么?還有佛骨舍利這些?!庇忠粋€老年信徒開口詢問道。
“那是修行的功果的凝聚,雖名為舍利子,但卻是僧人一生修行功德的具現(xiàn)?!?/p>
“主持,何為功果,何為功德?”
“功果即修行的成果,自心發(fā)念到開始正式修行,然后深研精讀佛經(jīng),曉以大意,將經(jīng)文實化,變成己身之理,并持之日常生活,到圓寂之所成就,凝聚于身,即為功果,即為舍利?!?/p>
“功德也是如此,當(dāng)心發(fā)善念,生慈悲心起即為功,其后依照善念而行動,即為德。德不看成敗,只看行動?!?/p>
“那罪業(yè)又是什么?”有個老太太詢問道。
“同功德一般,心有惡念浮現(xiàn)時,罪便生,當(dāng)依念而行時便得業(yè),業(yè)同樣不管成敗,只重事實。”
“西天極樂世界真的存在嗎?”某個年輕人也不知道是來砸場子,還是向要搞事的問道。
“那貧僧就不知道了,因為貧僧也沒去過極樂世界,但這并不妨礙我們?nèi)ハ嘈挪皇菃??”石原樟沉著淡定的回答道?/p>
信仰是什么?不就是一種心靈寄托么,只是十字教寄托的是上帝,渴望的是伊甸園,佛教寄托的是佛陀,渴望的是凈土世界罷了。
“主持,普通人該如何修行?”又一個女人開口詢問道。
“持戒。此乃普通人修行入道之根本,之后才是熟悉佛經(jīng),了解佛經(jīng),發(fā)善心,行善舉,聚功德,除罪業(yè)?!?/p>
“請主持賜教?!?/p>
“日本這邊的佛教其實已經(jīng)多少有些變樣了,少了很多戒律的存在,不過既然你們想知道,那貧僧也就簡單的跟各位說上一說?!?/p>
接著,石原樟便把佛門諸大戒和諸小戒的內(nèi)容給述說了出來,基本都是比較背離人性、心欲的東西,僧人不注意都會破戒,又何況是習(xí)慣了世俗享受的普通人了,幾乎是話音剛落,在場原本還有些躍躍欲試的信眾就沉默了下來——
戒酒他們認(rèn)可,戒肉?
那生活還有什么意思?
還有戒色也是。
戒殺生到是無所謂,但五葷和三凈肉又是什么鬼東西?
還有貪嗔癡之類的。
想想就反人類,也就難怪日本的和尚大多都是酒肉不忌了。
換成他們也不會遵守。
看小說,630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