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1977》這本小說在《人民文藝》上剛一發(fā)表就引起了大家的熱議。一些報紙也開始對《高考1977》這篇小說發(fā)表書評。
中青報第一時間以《中國青年奮力向上生長,無數(shù)高考生的精神食糧》為題率先發(fā)表了書評,不僅如此,還專門采訪了一些高考生,詢問他們的高考經(jīng)歷和對這部小說的感受。
記者:“你覺得這部小說里面反映的農(nóng)場干部剛開始對知青參加高考持排斥態(tài)度,是否屬實?”
有知青思考了一下說道:“我們是插隊知青,大隊對于我們的高考還是比較支持,因為我們回城了,大隊就能省去我們一份糧食。
但我朋友在一些地方的農(nóng)場,確實遇到了這種情況。朋友告訴我,他很高興有人能將這個情況給反映出來,很多考生都對這本小說的作者十分推崇?!?/p>
記者:“你們看完這部小說有什么感受?”
“無窮的精神力量,積極樂觀的前進態(tài)度和對知識的渴望。最重要的是,書中男知青潘志友的選擇給了我們一個啟發(fā),我們每個人都承擔著不同的分工,不一定非要上大學。考上大學是建設(shè)祖國,留在農(nóng)場當知青也是建設(shè)祖國?!?/p>
報紙文章的最后,記者寫道:“一場頂風冒雪狀況頻出的趕考之旅,歷經(jīng)磨難心志不改,一群年輕人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恢復高考的這個偉大決策是成功的,是受到人民擁護的決策。年輕人的心被打開了,這群年輕人的未來也打開了。
我們要堅持高考的偉大決策,通過公平的手段挑選出優(yōu)秀的人才,用年輕人的智慧去建設(shè)未來的中國?!?/p>
一些家長看到自己的孩子在鄉(xiāng)下參加高考是那么的不容易,都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淚。一邊從事體力勞動,另一邊還要熬夜看書,其中的艱難可想而知。
可是很快又被書中知青們和當?shù)厣鐔T互相幫助的溫暖所打動,艱難的歲月里互相打氣,感受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善意。
前面在大家心中是面目可憎的老遲,到后面成為了知青的支柱,再看到老遲以前的戰(zhàn)斗經(jīng)歷,對這位久經(jīng)沙場的老同志感到敬佩。
既講述了這群孩子參加高考的不易,又沒有過多的渲染,讓大家通過這篇小說感受到深深的絕望。
總之,看完這篇小說讀者不是抱怨,而是充滿信心!
招待所里,鄒獲凡告訴劉一民,下午的時候《燕京文藝》的周燕如來過,只不過被他給請走了。
“老鄒,怎么回事?”劉一民很好奇,《詩刊》和《燕京文藝》的競爭關(guān)系是不大的,《燕京文藝》跟《人民文藝》才是鐵桿競爭對手。
“老周來找你約稿子,我問她《燕京文藝》能給什么樣的標準?你知道她怎么回答我的?”
鄒獲凡說到最后十分生氣。
“什么標準?”
“千字五塊!這不是看不起人嗎?雖然一民我知道你寫作不是為了錢,是為了,但是稿費的標準是個尊重問題,哪有人越寫稿費標準越低的道理?!?/p>
劉一民老臉一紅,咳嗽了一聲,挺著胸膛說道:“是,我確實不愛錢!”
鄒獲凡看劉一民這個樣子,滿意地點了點頭:“我當時就給她說,慢走不送,出門左拐有門檻,您老當心可別摔著!”
“老鄒同志,你這是為我得罪人了?。 ?/p>
“不怕,別看我們兩個認識的久,但感情還是咱們兩個深!”
看到劉一民感動的樣子,鄒獲凡更滿意了,咱說這么多,要的不就是這個效果?
感謝大家的,感謝書友浩瀚3393的100點幣打賞,感謝書友20180612083652658的500點幣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