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素素也很高興,但同時也提醒他。
“青山,貨到了才是第一步。咱們得想想怎么賣。價格怎么定?怎么跟人介紹?這些都得提前琢磨好?!?/p>
夫妻倆晚上湊在燈下,對著林素素畫的設(shè)計圖,一件件地商量定價。
他們綜合考慮了材料成本、手工的復(fù)雜程度還有最重要的,海市的消費水平。
兩個人定下了一個既保證有合理利潤、又具有競爭力的價格區(qū)間。
安青山林素素都是行動派。
家里安頓得差不多,他們就開始實地考察海市的各個市場。
安青山揣著厲見明戰(zhàn)友給的信息,騎著新買的鳳凰自行車,幾乎跑遍了海市區(qū)內(nèi)幾個有名的小商品市場和露天地攤聚集區(qū)。
海市的市場比他們那個小縣城繁華一百倍。
人流如織,叫賣聲此起彼伏。
賣服裝的、賣電子表的、賣走私來的絲襪和化妝品的、賣各種小吃零食的……
琳瑯滿目,讓人眼花繚亂。
安青山仔細觀察著,他發(fā)現(xiàn)賣類似手工編織品的攤位確實很少。
僅有的幾家也多是賣南方本地風格的竹編、藤編,樣式比較傳統(tǒng)。
他相中了兩處地方。
一處在商圈附近的一條小街上,這里游客多,購買力強,但租金昂貴,管理也嚴格,需要辦理正式的營業(yè)執(zhí)照,對于他們這種剛起步、貨源還不穩(wěn)定的小本生意來說,門檻有點高。
另一處則在稍微偏離中心城區(qū)的一個開放式居民區(qū)街口自發(fā)形成了一個跳蚤市場性質(zhì)的攤販聚集點。
這里租金便宜得多,管理相對松散。
人流雖然比不上豫園,但也不少。
而且多以附近居民和追求實惠、淘換特色小物的年輕人為主。
安青山更傾向于后者。
他回來跟媳婦兒商量。
“素素,我覺得街口那個市場更適合咱們。一是成本低,壓力小;二是那邊看起來更接地氣,咱們這北方來的土特產(chǎn)放在那里不顯得突兀,等咱們生意穩(wěn)了,貨也足了,再考慮換地方也不遲。”
林素素很贊同安青山的判斷。
“對,循序漸進。那個市場聽著不錯,你先去把攤位定下來,咱們盡快把樣品擺出去試試水?!?/p>
于是,安青山很快返回那個街口市場,找到了負責管理的一個街道辦事員,遞上煙,客氣地說明了來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