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詔書氣勢磅礴,辭鋒銳利,將渤海國罵得狗血淋頭,又將大唐的軍威國威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李白寫完,將筆一扔,倒在繡墩上呼呼大睡。唐玄宗接過詔書,反復(fù)看了幾遍,連聲叫好:“好!好一個‘井蛙語海,夏蟲語冰’!就這么辦!”
四、蠻使心驚的后果:萬國來朝的余波
渤海國使者接過回書,見上面字跡龍飛鳳舞,氣勢逼人,雖然看不懂內(nèi)容,卻也嚇得夠嗆。高力士故意板著臉說:“這是我大唐李學(xué)士代天子草擬的詔書,你們自己看看吧!”
使者連忙找來通譯,將詔書內(nèi)容翻譯出來。聽著翻譯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聲音,使者的臉色越來越白,額頭直冒冷汗。當(dāng)聽到“斬爾王首,懸于長安朱雀街”時,使者“撲通”一聲跪在地上,連連磕頭:“小國不知天威,冒犯天朝上國,罪該萬死!請陛下恕罪!”
唐玄宗見狀,滿意地點(diǎn)點(diǎn)頭:“念爾等無知,朕就不追究了?;厝ジ嬖V你們國王,好好守著疆土,年年進(jìn)貢,歲歲來朝,否則……”他指了指李白的詔書,使者嚇得魂飛魄散,連連稱是。
據(jù)說渤海國國王收到回書后,嚇得三天沒敢吃飯,連忙派使者帶著厚禮前來謝罪,還表示愿意永為大唐藩屬。這便是“李白醉草嚇蠻書”的故事,出自明代馮夢龍的《警世通言》,雖為小說家言,卻反映了當(dāng)時人們對李白才華的崇拜,以及大唐國威的想象。
五、賜金還山的結(jié)局:詩仙的長安夢碎
李白在長安的狂放行為,終究得罪了不少人。高力士因脫靴之辱,常在楊貴妃面前說李白的壞話,說他在《清平調(diào)》中寫“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是暗諷楊貴妃像趙飛燕一樣妖冶惑主。楊貴妃信以為真,便常在唐玄宗面前說李白的不是。
唐玄宗雖然欣賞李白的才華,卻也覺得他太過狂放,不適合留在朝中。天寶三年,他下旨“賜金還山”,給了李白一大筆錢,讓他離開長安。李白知道自己在京城待不下去了,便收拾行裝,離開了這座讓他夢想成真又夢想破滅的城市。
離開長安那天,李白騎著一匹瘦馬,帶著一葫蘆酒,站在灞陵橋上,望著巍峨的長安城,寫下了《行路難》:“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長風(fēng)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jì)滄海?!彼拈L安夢雖然碎了,卻從此浪跡天涯,寫下了無數(shù)流傳千古的詩篇。
六、詩仙傳奇的回響:歷史與傳說的交織
李白“醉草嚇蠻書”的故事,雖然在正史中并無記載,但在民間卻廣為流傳。這一故事的流行,反映了人們對盛唐氣象的向往,以及對李白這位“詩仙”的崇拜。在人們的想象中,李白不僅是一位偉大的詩人,更是一位能安邦定國的奇才,蠻夷小國能被他的文筆所震懾。
事實(shí)上,李白在政治上確實(shí)有過抱負(fù)。他曾多次上書,談?wù)撝螄舶钪?,還曾投身永王李璘的幕府,希望能在平定安史之亂中建功立業(yè)。但他的政治才能遠(yuǎn)不如他的文學(xué)才華,最終因卷入政治斗爭而被流放夜郎,雖然后來遇赦返回,卻也晚景凄涼。
然而,正是這種政治上的失意,成就了李白的文學(xué)輝煌。他離開長安后,游歷名山大川,寫下了《蜀道難》《將進(jìn)酒》《夢游天姥吟留別》等不朽詩篇,將盛唐詩歌推向了巔峰。他的詩歌雄奇豪放,想象豐富,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被譽(yù)為“詩仙”,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yuǎn)的影響。
七、千年之后的仰望:詩筆中的盛唐氣象
當(dāng)我們今天讀起李白的詩歌時,依然能感受到那種豪邁奔放的氣勢,以及對自由和理想的追求。他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fù)來”,他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不僅是他個人的寫照,也成為了中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李白“醉草嚇蠻書”的傳說,雖然未必真實(shí),卻寄托了人們對一個強(qiáng)大、自信、開放的大唐王朝的想象。在那個時代,中國是世界的中心,長安是萬國來朝的大都市,李白作為盛唐文化的代表,他的傳奇故事也成為了盛唐氣象的一個縮影。
如今,在西安的大唐不夜城,矗立著李白的雕像,他手持酒杯,仰望星空,仿佛還在吟哦著那些千古名句。每當(dāng)夜幕降臨,華燈初上,人們從他的雕像前走過,似乎還能感受到千年前那個詩仙的狂放與不羈,以及盛唐王朝的輝煌與自信。
從金鑾殿上的醉客到賜金還山的詩人,李白的長安經(jīng)歷雖然短暫,卻成為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轉(zhuǎn)折點(diǎn)。他用自己的詩筆,不僅寫下了盛唐的繁華,也寫下了一個文人的理想與失落。而“醉草嚇蠻書”的傳說,則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更加傳奇的李白,一個用文字就能震懾蠻夷的“詩仙”——這,或許就是歷史留給我們的最浪漫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