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敬宗出身南朝官宦世家,祖父許亨曾任南陳太中大夫,父親許善心是隋朝的禮部侍郎,以學識聞名。隋大業(yè)十四年,宇文化及在江都弒君,許善心拒不歸附,慘遭殺害。當時許敬宗正隨父親在江都,為保性命,屈膝投降,后輾轉投奔瓦崗軍,后又隨隨李密降唐。此后,他憑借一手好文筆與博通經(jīng)史的才學,先任秦王府學士,后又逐步升遷。
貞觀年間,許敬宗被任命為著作郎,監(jiān)修國史。一次,唐太宗為皇子挑選妃嬪,許敬宗的女兒被選為晉王妃。按慣例,皇子納妃需有聘禮往來,許敬宗卻借著“皇家婚事”的由頭,向晉王府索要遠超規(guī)制的財物,金銀珠寶、綢緞田宅堆滿了自家院落。此事被御史彈劾,唐太宗雖未深究,卻也對他留下了“貪鄙”的印象,致使他在貞觀朝始終未能得到重用,僅在東宮任職,輔佐太子李治。
許敬宗雖心中不滿,但也只能隱忍。他見太子李治性情溫和,便處處迎合李治,不僅在學業(yè)上悉心教導,更在日常言行中揣摩其心意。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駕崩,太子李治繼位,是為唐高宗。許敬宗終于等到了機會,他以東宮舊臣的身份,被擢升為禮部尚書,加弘文館學士,進入了權力核心。
當時的唐朝,元老重臣仍占據(jù)主導地位,其中以長孫無忌、褚遂良為首的“關隴集團”勢力最強。長孫無忌是唐高宗的舅父,開國功臣,官拜太尉;褚遂良是貞觀朝名相,擅長書法,時任尚書右仆射,二人受唐太宗遺命,輔佐唐高宗處理朝政,對軍政大事有話語權。許敬宗初登高位,深知自己根基薄弱,若想更進一步,必須找到能與元老集團抗衡的靠山——而此時,一個女人出現(xiàn)在了唐朝的政治舞臺。
唐高宗繼位后,立原配王氏為皇后。王皇后無子,而深受高宗寵愛的昭儀武則天,生下了皇子李弘。高宗在武則天的枕頭風下,想立武則天為后,取代王皇后的位置。長孫無忌、褚遂良等元老堅決反對,認為此舉有違禮法,而且武則天曾是唐太宗的才人,若立為皇后,恐遭天下非議;而許敬宗、李義府等官員,卻覺得這是攀附皇帝與武則天的絕佳機會,決意支持“廢王立武”。
永徽六年,唐高宗在紫宸殿召長孫無忌、褚遂良、于志寧、李積四位重臣議事,議題正是“廢王立武”。褚遂良率先進言,言辭懇切:“皇后出身名門,是先帝為陛下所選,先帝臨終前曾拉著臣的手說‘朕佳兒佳婦,今以付卿’,這話猶在耳畔,陛下怎能輕易廢后?且武昭儀曾侍奉先帝,天下人皆知,若立為皇后,陛下將如何面對天下輿論?”說罷,他竟將朝笏放在地上,免冠叩首,以“乞歸田里”相諫,氣得唐高宗當場拂袖而去。
許敬宗見褚遂良觸怒皇帝,立刻在私下場合散布言論,為唐高宗與武則天辯解。一次,他在百官議事的偏殿中故意高聲說:“田舍翁多收十斛麥,尚欲易婦,況天子欲立后,何豫諸人事而妄生異議乎?”這話恰好被路過的唐高宗聽到,高宗心中大喜,覺得許敬宗說出了自己的心聲,對他愈發(fā)信任。
不久后,唐高宗再次召集大臣商議“廢王立武”,許敬宗直接在朝堂上表態(tài):“陛下立后,乃是家事,何須問外人?武昭儀德容兼?zhèn)?,又為陛下誕下皇子,立為皇后,實乃天下之幸!”他的話讓唐高宗堅定了廢后的決心。最終,唐高宗不顧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的反對,下詔廢黜王皇后,冊立武則天為皇后。而許敬宗,也因支持“廢王立武”之功,被擢升為侍中,封高陽郡公,成為唐高宗與武則天的心腹。
武則天成為皇后后,首要之事便是清除反對自己的元老重臣,褚遂良首當其沖。許敬宗為了迎合武則天的心意,主動請纓,開始羅織褚遂良的罪名。
褚遂良因反對“廢王立武”,早已被唐高宗貶為潭州都督。許敬宗上奏高宗,稱褚遂良在潭州“心懷怨望,私結地方官員,意圖不軌”。為了坐實罪名,他甚至偽造了一封褚遂良與地方官員的“密信”,信中“提及”對高宗廢后的不滿,以及被貶的一些牢騷埋怨。唐高宗本就對褚遂良的強硬態(tài)度心存不滿,見了“密信”后更是怒不可遏,下詔將褚遂良貶為桂州都督。
許敬宗仍不罷休,繼續(xù)彈劾褚遂良。他在奏折中稱:“褚遂良歷任要職,手握許多朝廷機密,如今被貶桂州,此地臨近嶺南,多有夷族部落,若他與夷族勾結,泄露機密,恐對邊疆不利?!碧聘咦谠俅蜗铝顚Ⅰ宜炝荚儋H為愛州刺史——愛州位于今越南清化一帶,可以說是窮山惡水,瘴氣彌漫的絕境之地。
褚遂良到愛州后,知道自己是被許敬宗構陷,便寫下《陳情表》,向唐高宗陳述自己的冤屈,回憶貞觀年間輔佐太宗、受遺命輔佐高宗的往事,言辭悲切,希望能得到高宗的憐憫。然而,這封《陳情表》卻被許敬宗私下攔截,沒有呈給高宗。
顯慶三年,褚遂良在愛州病逝,享年六十三歲。他死后,許敬宗仍未放過他的家人,又上奏稱褚遂良的兒子褚彥甫、褚彥沖“心懷怨恨,可能會伺機報復”,唐高宗遂下令將二人流放愛州,不久后,二人又被許敬宗暗中派人殺害。一代名臣,最終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場。
清除了褚遂良后,許敬宗的下一個目標是長孫無忌。長孫無忌是唐高宗的舅父,又是開國功臣,地位尊崇,想要扳倒他,并非易事。許敬宗苦等時機,終于在顯慶四年,找到了突破口。
顯慶四年(659年),許敬宗利用審理太子洗馬韋季方和監(jiān)察御史李巢“朋黨案”的機會,誣陷長孫無忌謀反。唐高宗起初不信,反駁道:“舅父是朕的至親,又是開國元勛,怎會參與謀反?”
許敬宗早有準備,他拿出“證據(jù)”——一份所謂韋季方與長孫無忌的“往來書信”(實為許敬宗偽造)。許敬宗還在高宗面前聲淚俱下:“陛下,臣起初也不愿相信太尉會謀反,可證據(jù)確鑿!長孫無忌貴為陛下舅父,朝中大臣多依附于他,若他真有反心,一旦發(fā)動,陛下與宗廟都將陷入危局!臣恐其詐窮發(fā)急,攘袂一呼,同惡云集,為宗廟憂啊!”
為了讓高宗徹底相信,許敬宗又舉了隋朝楊素的例子:“楊素也曾是隋朝功臣,權勢赫赫,后來其子楊玄感謀反,導致隋朝大亂。長孫無忌如今的權勢,比楊素當年更盛,若不早除,必成后患!”唐高宗本就對長孫無忌有所忌憚,被許敬宗一番蠱惑后,漸漸動搖,最終下令將長孫無忌削去太尉官職,貶為揚州都督,安置于黔州。
長孫無忌被貶后,許敬宗仍不放心,又上奏稱“長孫無忌在黔州仍與舊部聯(lián)絡,恐有異動”,并自請前往黔州“復查”此案。唐高宗準奏后,許敬宗立刻派心腹前往黔州,對長孫無忌嚴刑逼供,逼迫他承認“謀反”罪名。長孫無忌深知自己難逃一死,在獄中自縊身亡,享年六十三歲。
隨后,許敬宗又借機大肆株連,將長孫無忌的兒子長孫沖、長孫詮等流放嶺南,近親族人流放邊遠之地,朝中與長孫無忌有牽連的官員,或被罷官,或被處死,一時間朝堂震動,“關隴集團”徹底瓦解,而許敬宗則因“平叛之功”,被擢升為尚書右仆射,封河間郡公,達到了權力的頂峰。
許敬宗長期負責監(jiān)修國史,從《武德實錄》《貞觀實錄》到《永徽五禮》,多部重要史書均由他主持修訂。然而,他卻將修史大權當作滿足私怨、掩蓋自身劣跡的工具,肆意篡改史實。
對于與自己有私怨的人,許敬宗常常刻意貶低。比如隋朝舊臣裴寂,曾與李淵一同起兵,是唐朝開國功臣,卻因早年與許敬宗的父親許善心有過節(jié),許敬宗便在《武德實錄》中故意弱化裴寂的功績,將其描述成“無謀無略,僅靠李淵信任才得以顯貴”的人;又如貞觀朝名臣封德彝,與許敬宗有過節(jié),許敬宗便在史書中抹黑封德彝,稱其“在隋末時反復無常,先附宇文化及,后又降唐,品行不端”。
對于自己的父親許善心,許敬宗則極力美化。隋末江都之變中,許善心雖拒不降宇文化及而死,但許敬宗自己屈膝投降,這成了他的心病。為了掩蓋自己的“失節(jié)”,他在史書中刻意夸大許善心的“忠烈”,稱其“面對宇文化及的屠刀,寧死不屈,痛斥逆賊”,卻對自己投降的經(jīng)歷一筆帶過,僅用“隨父在江都,后輾轉歸唐”輕描淡寫。
此外,許敬宗還利用修史掩蓋自己的劣跡。他曾因接受蠻夷首領的賄賂,為其加官進爵,事后也下令將相關記載從官書中刪除。時任國子博士的范履冰曾對人說:“許敬宗修史,猶如兒戲,私怨必報,私恩必記,這樣的史書,怎能信?”
許敬宗身居高位后,利用職權,大肆斂財:主持官員選拔時,誰給的賄賂多,誰就能得到肥缺;為皇室宗親主持婚事時,更是索要高額“主持費”,甚至連公主出嫁,他都敢開口索要綢緞千匹。
他還在長安城中建造了奢華的府邸,其規(guī)模遠超官員規(guī)制,府邸內(nèi)的園林、樓閣極盡精巧,甚至仿照皇宮的樣式建造了“聽政樓”,被人彈劾“僭越”,他卻仗著唐高宗與武則天的信任,毫不在意。一次,他看中了御史大夫崔義玄家的一座假山,便直接派人去要,崔義玄不敢得罪他,只得將假山拆了送到他家。
咸亨元年,許敬宗因病退休,唐高宗念其“功績”,仍給了他豐厚的俸祿。次年,許敬宗病逝,享年八十一歲。唐高宗追贈他為開府儀同三司、揚州大都督,還下令為他舉哀三日。
許敬宗死后不久,就有人上奏揭發(fā)他篡改國史、構陷忠良的罪行。唐高宗命人重新審查許敬宗修訂的史書,發(fā)現(xiàn)其中果然有多處篡改之處,遂下令讓史官重新修訂;太常寺為許敬宗擬定謚號時,最初定為“繆”(意為“名與實爽”,即名不副實),后因唐高宗干預才改為“恭”。
后世史學家稱許敬宗為“千古陰人”,《舊唐書》中評價他“為子娶婦,受錢數(shù)十萬,為女適人,費數(shù)百萬,規(guī)求無厭,臧貨盈積”,《新唐書》將他列入《奸臣傳》,稱他“構陷無忌、遂良,殺之,天下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