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親賢臣,遠小人”“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成為千古名言。清代學(xué)者浦起龍在《古文眉詮》中評:“出師表非獨以文字勝,乃以血淚成篇,讀之令人泣下。”
六、爭議與辯白:“多謀少決”還是“千古賢相”
1。
批判之聲
《三國志》作者陳壽雖贊諸葛亮“治戎為長”,卻也言其“應(yīng)變將略,非其所長”。宋代學(xué)者葉適更稱:“諸葛亮不知天下大勢,空勞師旅,致使蜀漢疲敝?!?/p>
2。
理解之論
唐代詩人杜甫在《蜀相》中嘆:“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爆F(xiàn)代學(xué)者呂思勉在《三國史話》中辯白:“諸葛亮之北伐,非不知其不可為,乃欲以攻為守,拖延蜀漢滅亡之期耳?!?/p>
七、野史遺聞:被神化的智慧象征
1。
八陣圖退敵
《水經(jīng)注》載,諸葛亮在魚腹浦布下八陣圖,“聚石為壘,高五尺,廣十圍,曰天、地、風(fēng)、云、龍、虎、鳥、蛇”,陸遜誤入其中,“飛沙走石,遮天蔽日”,后被諸葛亮岳父黃承彥引出。
2。
木牛流馬神技
《諸葛亮集》載,他發(fā)明木牛流馬運輸糧草:“木牛者,方腹曲頭,一腳四足……人不大勞,牛不飲食。”宋代《事物紀(jì)原》稱其“與今獨輪車相近,而機關(guān)巧妙過之”。
3。
禳星續(xù)命傳說
《三國演義》演繹,諸葛亮在五丈原設(shè)壇禳星續(xù)命,“踏罡步斗,壓鎮(zhèn)將星”,卻因魏延闖入帳中打翻主燈而失敗,臨終前遺計“以木雕人像嚇退司馬懿”。
八、余韻:武侯祠前的千年回響
諸葛亮的一生,如同一部忠義與智慧的史詩:
-
他以“隆中對”奠定三分格局,用“聯(lián)吳抗曹”延續(xù)蜀漢國祚;
-
治蜀期間“科教嚴(yán)明,賞罰必信”,連政敵李嚴(yán)聞其死訊都“激憤而卒”(《三國志》);
-
雖北伐未竟,卻以“鞠躬盡瘁”的精神,成為后世臣子的典范。
正如他在《誡子書》中所寫:“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qū)W須靜也,才須學(xué)也,非學(xué)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xué)。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fù)何及!”(《諸葛亮集》)
結(jié)語
成都武侯祠的柏樹林中,“漢昭烈廟”與“武侯祠”相鄰而建,百姓卻多稱“武侯祠”,足見諸葛亮在人心目中的分量。當(dāng)后人在《出師表》的墨跡前駐足時,看到的不僅是一位政治家的雄才大略,更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在亂世中堅守的背影。他的故事,至今仍在訴說:真正的智慧,不僅在于洞察天下大勢,更在于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真正的忠誠,不僅在于侍奉君主,更在于為心中的道義燃盡生命。諸葛亮用一生證明:哪怕理想最終成空,那份堅守本身,已是永不熄滅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