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帝胤禛登基之初,那些曾參與“九子奪嫡”的手足兄弟,或明或暗地挑戰(zhàn)著新君的權威;朝堂上盤根錯節(jié)的黨羽勢力,也讓新政推行舉步維艱。為穩(wěn)固皇權,雍正帝以雷霆手段展開了一場歷時數(shù)年的政治清算——既有對積弊的革除,更有對政敵的無情打壓?!肚迨犯濉な雷诒炯o》載:“世宗以嚴苛繼統(tǒng),尤惡朋黨,屢興大獄,諸弟多獲罪,天下咸稱其峻。”(世宗以嚴厲苛刻繼承大統(tǒng),尤其憎惡朋黨,多次興起大獄,眾兄弟多獲罪,天下都稱他嚴厲。)
這場清算,既是權力斗爭的必然,也深刻影響了清前期的政治格局。
皇八子胤禩(sì)始終是雍正帝最大的政敵。這位曾以“賢名”籠絡人心的皇子,在康熙朝便集結了皇九子胤禟(táng)、皇十子胤(é)、皇十四子胤禵(tí)等勢力,形成龐大的“八爺黨”。雍正繼位后,雖表面上對胤禩加以籠絡,封其為廉親王,命其總理事務,實則暗暗積蓄力量。
雍正二年(1724年),隨著皇位漸穩(wěn),雍正帝開始了動作,他借故指責胤禩“辦事疏懶”,罷去其總理事務之職;次年又以“結黨營私”為由,削去胤禩的王爵,將其圈禁于宗人府。《清世宗實錄》記載,雍正三年十二月,上諭斥責胤禩:“懷挾私心,遇事播弄,希動搖眾志,攪擾朕之心思,阻撓朕之政事?!保ㄐ膽阉叫?,遇事挑撥,希望動搖眾人意志,攪擾朕的心思,阻撓朕的政務。)
這番指控,實則是對“八爺黨”勢力的公開宣戰(zhàn)。
皇九子胤禟是“八爺黨”的財政支柱,向來以豪富著稱。雍正帝對他的打壓更為直接:先是借故將其發(fā)往西寧軍前效力,實則流放;后又羅織“違悖圣恩,結黨亂政”等二十八條罪狀,削去宗籍,改名“塞思黑”(滿語“豬”之意),囚禁于保定獄所。據(jù)《永憲錄》記載,胤禟在獄中備受折磨,“鐵鎖在身,手足拘攣,形容枯槁”,最終于雍正四年(1726年)八月“患腹疾”去世,民間多傳言其被毒殺。
皇十子胤因母家背景顯赫(生母為溫僖貴妃,遏必隆之女),起初僅被革爵圈禁,但也未能幸免。雍正四年,他被指“黨附胤禩”,與胤禩、胤禟一同被削籍,直至乾隆年間才獲釋。
對于胤禩的最終結局,正史記載為“雍正四年九月,胤禩病卒于禁所”,但《嘯亭雜錄》等野史則繪聲繪色地描述其“被幽禁于高墻之內,日給飲食甚少,最終凍餓而死”。更令人震驚的是,雍正帝還下令將胤禩、胤禟的名字從玉牒(皇室宗譜)中刪除,徹底剝奪其皇族身份。這種近乎羞辱的處置,在清朝歷史上極為罕見,足見雍正對政敵的深惡痛絕。
相較于對“八爺黨”的殘酷清算,雍正帝對同母弟胤禵的處置,更暴露出權力斗爭的無情。胤禵在康熙晚年手握重兵,是雍正繼位前最具威脅的競爭者??滴躐{崩后,胤禵從西北回京奔喪,甫入京城便與雍正發(fā)生沖突——據(jù)《清世宗實錄》,胤禵見到雍正時“不行叩拜之禮”,經侍衛(wèi)呵斥才“勉強下跪”,君臣之禮已然形同虛設。
雍正元年(1723年),胤禵被派往遵化守護康熙景陵,名為“盡孝”,實則軟禁。雍正三年,胤禵被革去郡王爵位,降為貝子;次年又以“在景陵怨望無禮”為由,將其押回北京,囚禁于壽皇殿旁的馬圈?!肚迨犯濉へ范_傳》記載:“(雍正)四年,禁錮于壽皇殿,不許外出?!?/p>
這位曾叱咤西北的大將軍,從此淪為階下囚,直至乾隆帝繼位后才獲釋。
《清稗類鈔》載,胤禵被囚禁時,曾作詩哀嘆:“百感交集漫自傷,功名富貴等黃粱?!?/p>
其生母孝恭仁皇后烏雅氏見兩個兒子反目,憂憤成疾,雍正元年五月便去世,民間傳言“太后欲見胤禵而不得,撞柱而亡”。雖無史料佐證,但這類傳說折射出時人對雍正“逼弟弒母”的譴責。
兩兄弟同母所生,卻因權力走向殊途,最終一囚一帝,令人唏噓。
雍正帝的清算本質上是與他革除積弊、強化皇權的治國理念緊密相連的??滴跬砟辏糁嗡沙?,國庫虧空,地方官員朋比為奸,而“八爺黨”的存在,就是朝堂腐敗與派系斗爭的縮影。
為整頓吏治,雍正帝即位后立即推行“耗羨歸公”與“養(yǎng)廉銀”制度,打擊官員貪腐。他深知,“八爺黨”成員多與地方官員勾結,若不根除,新政難行。例如,胤禟曾通過親信門生控制江南鹽務,斂財無數(shù),其黨羽多為貪墨之輩。雍正清算胤禟后,順勢清查江南鹽稅,僅雍正二年便追回虧空銀兩百余萬兩。《清世宗實錄》記載,雍正曾直言:“朕整飭吏治,首在除朋黨,朋黨去則吏治清,吏治清則民生安?!保拚D吏治,首要在于鏟除朋黨,朋黨去除則吏治清明,吏治清明則民生安定。)
在強化皇權方面,雍正帝于雍正七年設立軍機處,取代議政王大臣會議,將軍政大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這一舉措,正是對“八爺黨”把持朝政的直接反擊——軍機處官員由皇帝直接任命,完全聽命于君主,徹底終結了宗室諸王干政的歷史。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后面精彩內容!
值得注意的是,雍正的清算并非濫殺無辜。對于未參與黨爭的兄弟,如皇十三子胤祥、皇十七子胤禮,他則予以重用。胤祥被封為怡親王,總理戶部,成為雍正最信任的助手,死后還獲配享太廟的殊榮。這種“區(qū)別對待”,顯露出雍正的政治智慧:他打擊的是威脅皇權的“朋黨”,而非所有手足。
雍正帝的清算,在當時便引發(fā)巨大爭議。朝鮮使臣李宜顯在《燕行錄》中記載:“清主(雍正)即位后,殺戮兄弟,株連甚廣,朝野洶洶,人懷危懼。”
這種“峻厲”的統(tǒng)治風格,讓他獲得“暴君”之名。
但從長遠來看,清算黨爭為雍正朝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奠定了基礎。至雍正末年,國庫儲銀從康熙末年的八百萬兩增至六千余萬兩,吏治相對清明,為“康乾盛世”的延續(xù)提供了保障。正如史學家孟森在《明清史講義》中所言:“世宗之剛毅,除積弊,清吏治,實為數(shù)百年所未有。其手段雖酷,然成效彰彰?!?/p>
民間對雍正清算兄弟的故事,多通過戲曲、小說傳播,如《大義覺迷錄》中曾靜指控雍正“弒兄殺弟”,雖被官方駁斥,卻成為后世文學創(chuàng)作的素材。直至今日,影視劇中的雍正形象,大多是“冷酷多疑”“鐵腕無情”的形象。
雍正帝對政敵的清算,是一場交織著權力斗爭與治國理想的政治風暴。他以“削手足”的決絕,鏟除了威脅皇權的朋黨勢力,為革除積弊掃清了障礙;但也因手段酷烈,留下了“寡恩”的罵名。這場清算,既是他鞏固統(tǒng)治的必然選擇,也折射出封建皇權的殘酷本質——在至高無上的權力面前,親情與道義往往不堪一擊。
喜歡中國野史大甩賣請大家收藏:()中國野史大甩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