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要命的是,他自己早就沒了斗志。這些年,他要么跟喇嘛學(xué)"雙修法",要么在宮里造"宮漏"(自動報時的機(jī)器),朝政全扔給權(quán)臣。有次大臣勸他:"陛下,明軍快打過來了,趕緊練兵吧!"他居然說:"天意如此,急也沒用。"
逃跑前,元順帝下了道"罪己詔"(皇帝檢討自己過錯的詔書),通篇都是"朕無德天怒人怨"之類的廢話,最后加了句"暫避北塞,以圖恢復(fù)"——說白了就是"我先跑,以后再回來"。
可他沒算到,這一跑,就再也沒回來。
八月五日清晨,徐達(dá)的騎兵抵達(dá)大都齊化門(今北京朝陽門)。
城門是開著的,守門的元軍早就跑光了,只有幾個老百姓趴在門縫上偷看。徐達(dá)勒住馬,對身后的士兵喊:"朱元璋有令:敢搶老百姓東西的,斬!敢燒房子的,斬!敢殺降兵的,斬!"
明軍進(jìn)城后,街面上的店鋪照常開張,賣包子的吆喝聲、打鐵的叮當(dāng)聲,跟平時沒兩樣。老百姓慢慢放下心來:"這明軍,真不一樣。"
皇宮里一片狼藉。元順帝跑得太急,大量財寶,儀仗、甚至皇后的鳳冠都沒帶走。徐達(dá)走進(jìn)大殿,看著空蕩蕩的龍椅,沒坐,只是讓人貼了張封條:"大明皇帝令:封存宮殿,等候處置。"
他讓人查點戶籍,登記糧草,還派人給應(yīng)天府送了封信:"大都拿下了,元順帝跑漠北去了。"
消息傳到應(yīng)天府,朱元璋正在跟劉伯溫下棋。他拿起棋子,頓了頓,說:"元順帝跑了?"劉伯溫點頭:"跑了,帶了后宮和宗室,往開平(今內(nèi)蒙古多倫)方向去了。"
朱元璋沒下令追擊。他知道,徐達(dá)的任務(wù)是"克大都",不是"滅蒙古"。蒙古人在漠北經(jīng)營了幾百年,真要追進(jìn)去,怕是會陷在草原里。而且,把元順帝趕跑,已經(jīng)足夠讓天下人相信:"元朝亡了,現(xiàn)在是大明的天下了。"
《明史》里寫這段,只用了一句話:"洪武元年八月庚午,徐達(dá)入大都,元順帝北走。"沒有渲染,沒有感慨,就像在說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但對元朝來說,這是句號;對蒙古來說,這是逗號——元順帝在漠北建立"北元",跟明朝死磕了二十年;對朱元璋來說,這是感嘆號——從討飯和尚到坐擁天下,他用了十五年;對徐達(dá)來說,這是軍功章上最亮的一顆星——他后來被封為"魏國公",死后配享太廟。
站在大都城墻上,徐達(dá)望著北方的草原。他知道,這場打了三百年的"金元爭霸"(1115-1368),終于在他腳下畫上了句點。女真人建立的金朝(1115-1234)滅了遼、逼死了宋,蒙古人建立的元朝(1271-1368)滅了金、吞了宋,最后被漢人建立的明朝趕跑。
歷史就像個輪回,你方唱罷我登場。只是輪到退場時,總有人不甘,有人無奈,有人倉皇。元順帝在草原上寫詩:"失我大都兮,冬無寧處",字里行間全是落魄;而朱元璋在應(yīng)天府的宮殿里,正忙著給子孫后代制定"治國規(guī)矩",眼里滿是對未來的盤算。
三百年鐵血紛爭,終以一座城池的易手落幕。至于那些留在史書里的名字——阿骨打、成吉思汗、忽必烈、朱元璋,不過是歷史長河里的浪花,拍打過岸邊,終究會歸于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