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贓不均:從盟友到仇敵的轉(zhuǎn)折點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董卓伏誅后,長安城里的權(quán)力蛋糕被他的舊部李傕(jue)、郭汜(si)、樊稠瓜分。這三人本是涼州行伍出身,大字不識幾個,靠刀口舔血的狠勁在亂世中立足?!兜渎浴酚涊d,李傕生得鷹目豺聲,郭汜則是“燕頷虎須,性如烈火”,兩人本是穿一條褲子的兄弟,卻因一場“分贓不均”的鬧劇,撕開了西涼軍的裂痕。
事情起于長安城破后的劫掠。據(jù)《獻帝起居注》,李傕、郭汜破城時縱容士兵“虜掠婦女,剽奪寶貨”,光是搶來的金銀綢緞,就堆滿了五座府庫。分贓時,郭汜妻子卻橫插一杠。這婦人出身河東大族,心眼比針還細,她攛掇郭汜:“李傕送來的酒菜,怕是摻了鴆(zhen)毒!”原來李傕曾分給郭汜幾名歌姬,郭妻生怕丈夫喜新厭舊,便借著分贓的由頭挑唆。
郭汜起初不信,直到某日李傕宴請,他酒后腹痛難忍,認定是被下毒。這下可好,昔日的袍澤兄弟,轉(zhuǎn)眼成了紅著眼的惡犬。
二、兵戈相向:長安城里的“土匪火并”
興平二年(公元195年),李傕、郭汜正式撕破臉。《英雄記》記載,雙方在長安城朱雀大街擺開陣勢,士兵們扛著銹跡斑斑的長矛,腰間掛著搶來的金釵玉佩,活像一群打群架的土匪。李傕占著“挾天子”的名義,郭汜則劫持了公卿大臣當人質(zhì),漢獻帝嚇得躲在龍椅后直發(fā)抖。
火并最激烈時,長安百姓遭了殃。據(jù)《三輔決錄》,雙方士兵闖入民宅,“掘地三尺,連甕底的陳糧都搶走”。有位姓王的老嫗(玉)藏了半袋小米,被郭汜軍發(fā)現(xiàn)后,連人帶糧被扔進火堆。更荒唐的是,兩軍對峙時,竟用搶來的綢緞當箭靶,百姓哭罵:“這些天殺的,糟蹋的布帛夠做百件衣裳!”
這場內(nèi)訌持續(xù)數(shù)月,連李傕的侄子李利都看不下去,勸道:“叔父與郭汜本是同根,何苦為了些財貨自相殘殺?”李傕卻把酒碗一摔:“他搶了我的玉如意,今日不討回來,我咽不下這口氣!”
三、鷸蚌相爭:漢獻帝的“逃亡戲碼”
當李傕、郭汜打得難解難分時,漢獻帝劉協(xié)逮住了機會。在太尉楊彪的謀劃下,朝廷以“調(diào)解二人矛盾”為名,派人在陣前擺下酒宴?!逗鬂h書》載,宴席上郭汜醉醺醺地要殺皇帝,被部將張濟攔下:“殺了天子,咱們師出無名!”
趁著三人爭執(zhí),漢獻帝帶著大臣連夜出逃。逃亡路上,公卿們穿著破衣爛衫,有的甚至光著腳踩在碎石上。行至曹陽澗時,李傕、郭汜幡然醒悟,帶兵追殺。《獻帝紀》描述這場混戰(zhàn):“箭矢如雨,伏尸蔽野,尚書郎以下死者不可勝數(shù)?!?/p>
更戲劇性的是,漢獻帝逃到安邑(今山西夏縣)后,竟靠向百姓“賒糧”度日。有位富戶拿出一斗小米,皇帝當場封他為“關(guān)內(nèi)侯”,惹得隨從官員苦笑:“陛下的爵位,比小米還便宜!”
四、歷史余響:從匪幫到末路
李傕、郭汜的火并,徹底撕碎了西涼軍的根基。據(jù)《典略》記載,兩人晚年眾叛親離,李傕被部將伍習殺死,首級獻給曹操;郭汜則在劫掠途中被仇家所殺,尸體喂了野狗。曾經(jīng)橫行關(guān)中的涼州兵,死的死、散的散,只剩下“李傕郭汜”四個字,成了“因利反目”的代名詞。
這場鬧劇對歷史的影響卻遠未結(jié)束。漢獻帝東歸后,曹操趁機“挾天子以令諸侯”,亂世格局就此改寫。南朝史學家裴松之在注《三國志》時感嘆:“傕、汜以盜賊之姿,握虎狼之師,終因財貨相攻,足見匹夫之智,難成大事?!?/p>
結(jié)語
李傕、郭汜的內(nèi)訌,活脫脫一場“土匪分贓”的荒誕劇。他們起于微末,靠燒殺搶掠爬上高位,卻因幾箱金銀、幾個歌姬自相殘殺。這場鬧劇里,沒有深謀遠慮的權(quán)謀,只有市井潑皮般的貪欲;沒有“匡扶漢室”的大義,只有“你搶我奪”的野蠻。當他們在長安城里殺得昏天黑地時,恐怕想不到,自己的短視,正為曹操、劉備這些梟雄騰出了舞臺。歷史有時就是這么殘酷——你爭得頭破血流的東西,不過是他人霸業(yè)的墊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