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三年(208年),許昌城的深巷中,一間青瓦白墻的小院里,一位老婦人正坐在藤椅上縫補(bǔ)衣裳。她鬢發(fā)斑白,卻梳理得一絲不茍,幾縷銀絲垂在布滿皺紋的臉頰旁。渾濁的眼眸透著歷經(jīng)滄桑的沉穩(wěn),嘴角的紋路里藏著歲月的故事,一身粗布灰衣洗得發(fā)白,卻漿(激ang,用米湯等給衣物上漿,使其變硬挺)得平整妥帖。這便是徐庶之母,一個在正史中未留其名,卻在《三國演義》和民間傳說里,以忠義之舉震撼人心的女性。
正史《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僅簡略提及:"(徐)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yè)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于事,請從此別。遂詣曹公。"寥寥數(shù)語,道盡母子情深與忠孝難全的無奈。而在野史與小說的演繹中,徐母的形象愈發(fā)豐滿。《許昌遺聞錄》記載,她出身書香門第,自幼飽讀經(jīng)史,雖嫁與寒門,卻將"忠義"二字刻進(jìn)了骨子里。年輕時的她,也曾是十里八鄉(xiāng)有名的美人,柳葉眉、丹鳳眼,笑起來時眉眼彎彎,街坊鄰居都贊她"既有書卷氣,又有煙火情"。
曹操為招攬徐庶,派人探得徐母獨(dú)居許昌,便心生一計(jì)。他命人模仿徐母筆跡,修書一封:"近聞吾兒輔佐劉豫州,吾心甚慰。然吾年事已高,染病臥床,日思吾兒。望速歸許昌,以盡孝道。"(《三國演義》)書信送至新野時,徐庶心急如焚,匆忙向劉備辭行。劉備深知徐庶此去恐難復(fù)返,卻不忍阻攔其盡孝,只能灑淚而別。
徐庶快馬加鞭趕回許昌,卻見母親端坐在堂中,面色陰沉如水。她望著兒子,突然拍案而起:"汝讀書多年,豈不知忠奸之分?曹操名為漢相,實(shí)為漢賊!你棄明主而投奸雄,他日有何面目見先帝于地下!"(《三國演義》)說罷,她氣得渾身顫抖,白發(fā)凌亂地散落在肩頭。徐庶這才得知書信是偽造的,跪地痛哭:"孩兒不孝,連累母親!"
更悲壯的一幕發(fā)生在次日。野史《潁川舊事》繪聲繪色描述:徐母見兒子已入曹營,料他忠義難兩全,便趁人不備,懸梁自盡。臨終前,她在墻上寫下血書:"兒啊,莫以娘為念。但守忠義,方不負(fù)此生!"字跡歪歪扭扭,卻力透磚墻。當(dāng)徐庶沖進(jìn)房間時,只見母親身著素衣,安靜地懸于梁下,身旁的地上,是她平日里最愛的那本《春秋》。
徐庶悲痛欲絕,曹操假惺惺地以厚禮安葬徐母。然而經(jīng)此一事,徐庶雖身在曹營,卻發(fā)誓"終身不獻(xiàn)一策"?!段郝浴酚涊d,某次曹操問計(jì)于徐庶,徐庶只是低頭不語,良久才道:"庶才疏學(xué)淺,實(shí)無妙計(jì)。"(《魏略》)曹操惱羞成怒,卻也拿他無可奈何。
民間還流傳著許多關(guān)于徐母的傳說。有人說,徐母下葬那日,許昌城突降暴雨,仿佛上天也在為她流淚;也有人說,夜深人靜時,能聽見徐母的小院里傳來讀書聲,那是她在教鄰家孩童誦讀《禮記》。更有野史稱,諸葛亮北伐路過許昌時,曾偷偷前往徐母墓前祭拜,他望著墓碑上"徐母之墓"四個字,長嘆道:"若得徐元直相助,漢室復(fù)興,或可期待!"(《蜀漢秘聞錄》)
徐母的一生,沒有波瀾壯闊的傳奇,也沒有傾國傾城的容貌,卻用生命詮釋了"忠義"二字的重量。她如同亂世中的一盞孤燈,雖光芒微弱,卻照亮了兒子的內(nèi)心,也照亮了千年后的道德長河。正如后人所嘆:"一紙偽書亂孝忠,懸梁一死震蒼穹。曹營縱有千般計(jì),難換徐娘萬古風(fēng)。"
她的故事,讓人們看到,在那個動蕩的年代,即便是深居簡出的婦人,也能用自己的方式,在歷史的畫卷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