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滎陽斷后的救命恩人
中平六年(189年)冬,滎陽汴水的寒風卷著血腥氣撲面而來。曹操的軍隊被董卓部將徐榮殺得大敗,他本人也中箭落馬,戰(zhàn)馬受驚狂奔。眼看追兵將至,一個身影突然沖到馬前,正是曹洪。他翻身下馬,把自己的坐騎遞給曹操:"明公乘此馬!天下可無洪,不可無公!"(《三國志·魏書九》)
曹洪,字子廉,沛國譙縣人,曹操的從弟。這年他二十三歲,隨曹操起兵討董卓。正史記載這場戰(zhàn)斗:"太祖為董卓所追,西至滎陽汴水,遇榮,與戰(zhàn),太祖軍敗。洪將家兵千余人,從太祖還奔譙。"(《三國志·魏書九》)但野史《曹瞞傳》補充了更驚險的細節(jié):曹操落馬時,追兵的長矛幾乎刺中后背,曹洪撲上去用刀格開,大喊:"主公快上馬!此馬名為白鴿,一日可行千里!"
更傳奇的是,汴水阻攔去路,曹洪竟背著曹操渡河?!段簳酚涊d:"洪扶太祖上馬,洪步從到汴水,水深不得渡,洪乃以馬渡太祖,洪還步從。"(裴松之注引《魏書》)野史演繹為曹洪背著曹操趟水過河,凍得嘴唇發(fā)紫仍咬牙堅持。這場斷后讓曹操得以逃生,從此曹洪成了他心中"救命恩人"的代名詞。
二、富可敵國的吝嗇鬼
建安年間,曹洪的財富已冠絕曹魏?!段郝浴酚涊d:"洪家富佚,駿馬成群,輿服過于諸王。"(裴松之注引《魏略》)他的府中藏有百頃良田,上千奴婢,甚至連曹丕都曾向他借錢。但這位富豪卻吝嗇到令人發(fā)指的地步。
黃初年間,曹丕還是太子時,曾向曹洪借絹百匹,曹洪卻推說:"府中已無多余絹帛。"(《魏略》)后來曹丕稱帝,想起這事便懷恨在心。有次曹洪的門客犯法,曹丕趁機將曹洪下獄,準備處死?!度龂尽酚涊d:"洪先帝功臣,時人多為請。"(《三國志·魏書九》)太后卞氏怒斥曹丕:"梁、沛之間,非子廉無有今日!"(《魏略》)甚至威脅郭皇后:"若曹洪今日死,吾明日廢后矣!"
最終曹洪被免死,但家產(chǎn)全部抄沒。野史《魏晉世語》稱,抄家時發(fā)現(xiàn)曹洪的地窖里藏著"金甕百口,銀甕千口,絹帛如山"。曹丕看到清單后,驚嘆道:"我皇家府庫,竟不如子廉一窖!"(《魏晉世語》)后來曹叡即位,才恢復了曹洪的爵位,但這位昔日富豪已變得一貧如洗。
三、屢立戰(zhàn)功的宗室猛將
除了救主和財富,曹洪的戰(zhàn)功也不可忽視。建安二年(197年),他隨曹操征張繡,在淯水之戰(zhàn)中"陷陳卻敵,殺賊甚眾"(《三國志·魏書九》)。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洪與曹休一起征討吳將陸遜,在洞口之戰(zhàn)中斬殺吳將張霸,"斬首數(shù)千級,獲舟船五百余艘"(《三國志·魏書九》)。
野史中還記載了他的一件趣事:曹洪某次作戰(zhàn)前,為激勵士兵,下令:"斬一敵者,賞錢百文!"結果戰(zhàn)后統(tǒng)計,他卻嫌賞賜太多,只給了一半。士兵們哭笑不得,私下稱他"曹半賞"(《魏氏春秋》)。這種吝嗇性格甚至影響到軍事,《傅子》評價:"洪勇而無謀,貪而好利,非大將之才。"(裴松之注引《傅子》)
四、救主之恩的身后爭議
太和六年(232年),曹洪病逝,享年約六十歲。魏明帝曹叡追謚他為恭侯,讓他的兒子曹馥繼承爵位。但關于他的評價,正史與野史卻截然不同。
陳壽在《三國志》中肯定他的功績:"曹洪以忠勇顯,累立功勛,封列侯,邑千戶。"(《三國志·魏書九》)但裴松之注引的《魏略》卻毫不留情地批評:"洪性吝嗇,財富盈溢,而視財如命,此非忠臣之道。"這種雙面評價,恰如曹洪的雙面人生——既是舍命救主的忠臣,又是視財如命的吝嗇鬼。
民間傳說中,曹洪的形象更加復雜。河南譙縣至今流傳著"曹洪救主"的故事,百姓稱他"救命將軍";但同時也有"曹洪借絹"的歇后語,形容人吝嗇小氣。這種矛盾的形象,讓曹洪成為三國史上最具爭議的宗室將領之一。
五、雙面人生的歷史啟示
曹洪的一生,展現(xiàn)了人性的復雜面。他能在危急時刻舍命救主,卻在日常中吝嗇到得罪未來的皇帝;他屢立戰(zhàn)功,卻因貪財影響軍事。這種矛盾讓他成為一個真實可感的歷史人物,而非臉譜化的英雄或奸臣。
正如后人所嘆:"滎陽斷后見忠勇,富甲天下卻吝嗇。救主名將曹子廉,雙面人生留爭議。"曹洪的故事告訴我們,歷史人物從來不是非黑即白,他們的優(yōu)點與缺點,共同構成了鮮活的歷史圖景。當我們想起那個在汴水畔舍馬救主的青年,再想到那個因吝嗇下獄的老臣,便能感受到歷史的復雜性與人性的多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