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xiāng)土記憶庫補遺》,扉頁上寫著:“補錄合作社解散后流散村民名錄、手藝人口述技藝、地方節(jié)慶變遷錄,以及……我兒子小時候畫的理想家園?!?/p>
我翻開最后一頁。
那張泛黃的草圖還在。
歪歪扭扭的線條,畫著一棟帶院子的房子,屋頂飄著旗子,寫著“長大要當畫家”——那是我七歲那年,在父親辦公桌上隨手涂的。
他竟一直留著。
“哥……”我低聲喚了一句,眼眶突然熱了。
第二只箱子是爺爺?shù)摹?/p>
農(nóng)書手札,紙頁脆得像秋葉,翻開時生怕一碰就碎。
夾在中間的族譜復印件上,密密麻麻標注著遷徙路線:從江西遷湖南,從湖南入川,再從川地散落全國各地。
每一代人的名字旁,都有一句簡短記錄:“種稻為生”“擅竹編”“通醫(yī)理”“識古字”……這些不是名字,是火種。
胡教授蹲在一旁,手指輕輕摩挲著一頁族譜,聲音發(fā)顫:“這不是藏寶……是播種啊?!?/p>
第三只箱子最沉。
打開時,里面整整齊齊碼著錄音帶、膠卷、老式攝像機電池,還有一沓手寫教學卡片。
每張卡片上都用鋼筆寫著標題:“如何教孩子聽懂方言童謠”“剪紙口訣三十六式”“端午祭祖流程詳解”……最后一張寫著:“給將來的孩子。他們或許忘了我們,但我們不能不留下?!?/p>
楊總監(jiān)站在一旁,忽然輕聲說:“這些不是遺產(chǎn),是武器。”
是啊。
在這場文化掠奪的戰(zhàn)爭里,我們一直以為自己在防守。
可父親、爺爺,甚至更早的祖先,早就為我們準備了反擊的子彈。
我們當場決定:不封地窖。
反而要把它變成“中國民間記憶工程首發(fā)站”。
郭領隊立刻組織志愿者團隊,七天內(nèi)完成清理、防潮、加固。
楊總監(jiān)設計了“無聲展覽”——所有展品不設說明牌,參觀者必須掃碼,才能聽見那段塵封的口述音頻。
胡教授牽頭組建數(shù)字化小組,要把這“林家三世檔案”完整錄入系統(tǒng),作為“文化根脈保護計劃”的核心教材。
而最震撼的,是那臺老攝像機。
它居然還能用。
接上電源,插上一盤標著“1998。06。18”的錄像帶,屏幕亮起雪花,隨即畫面清晰——
父親站在合作社的田頭,穿著洗得發(fā)白的藍布衫,手里拿著一疊鈔票。
他笑著對鏡頭說:“今天發(fā)工資,每人多領五塊錢獎金,因為——”
他頓了頓,目光掃過人群,聲音忽然溫柔而堅定:
“我們是自己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