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的狂歡與抵抗》
——論樹科粵語詩《我嘅抒情》中的語言政治與主體建構
文元詩
在當代漢語詩歌的版圖中,方言寫作始終處于一種邊緣而倔強的位置。樹科的《我嘅抒情》以鮮活的粵語闖入詩歌場域,不僅是對標準漢語詩學規(guī)范的挑戰(zhàn),更是一場關于語言權利、文化記憶與主體建構的深刻詩學實踐。這首創(chuàng)作于粵北韶城的作品,以其獨特的語言質地和狂歡化的抒情方式,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觀察方言詩歌現代性的絕佳樣本。
一、粵語作為詩性抵抗的語言武器
《我嘅抒情》開篇即以鮮明的粵語口語打破沉默:"咪話你哋經已瞓曬,我仲鬼咁生猛"。這種語言選擇本身即具有宣言性質——當標準漢語(普通話)在文學表達中占據霸權地位時,粵語的運用構成了一種詩性抵抗。"鬼咁生猛"這樣的粵語特有表達,不僅傳遞了字面意義上的精力充沛,更通過"鬼"這個在粵語中兼具夸張與親昵意味的副詞,構建了一種普通話無法復制的語言質感。
從社會語言學視角看,粵語在當代中國面臨著雙重壓力:一方面是普通話作為國家通用語言的推廣政策,另一方面是全球化背景下英語的強勢入侵。在這種語境中,樹科選擇用粵語寫詩,實際上是在進行一種"語言維權"。詩中"冇得冬夜嘅純白嘟冇得個啲好似要凌遲人嘅割肉骨嘅,風刀雨劍"這樣的句子,通過粵語特有的詞匯(如"嘅")和句法(如"嘟冇得"),創(chuàng)造了一種與標準漢語詩歌迥異的韻律和意象系統(tǒng)。這種語言選擇不是簡單的懷舊或獵奇,而是對文化多樣性的積極捍衛(wèi)。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詩中"鍵聲喺蹄響,鼠箭噈電閃……"這樣的擬聲詞運用。"噈"這個粵語擬聲字,在描述鼠標快速移動時的聲響效果上,比普通話中的任何擬聲詞都更為精準傳神。這種對方言擬聲詞的發(fā)掘和運用,實際上拓展了現代詩歌的聲音表現力,也證明了方言在表達某些特定經驗時的不可替代性。
二、時間政治與抒情主體的狂歡建構
《我嘅抒情》在時間表述上呈現出鮮明的對抗性特征。"哈哈,喺咁嘅半夜三更正系我日日狂歡嘅不夜天啊"——抒情主體刻意選擇在"半夜三更"這一社會常規(guī)的休眠時間進行狂歡,實際上是對標準化、制度化的社會時間的拒絕和顛覆。這種對非主流時間的選擇,與方言的非主流語言地位形成了巧妙的同構關系。
詩中"世界,喺我嘅白日追夢……"一句尤為值得玩味。"白日夢"在傳統(tǒng)詩學中往往帶有貶義,暗示不切實際的幻想,但粵語表達"白日追夢"通過動詞"追"的運用,賦予了這一行為以主動性和積極性。抒情主體不是被動地做白日夢,而是積極地追逐夢想,這種語義上的微妙差異,正是通過粵語的特殊表達方式實現的。
隨著詩歌的推進,時間意象從個人化的"半夜三更"擴展到了集體性的節(jié)日時間:"嘩!年三廿四啫,炮仗噼啪"?;浾Z中"年三廿四"(農歷臘月二十四)的表達,比普通話"小年"更具體、更具地方特色。抒情主體通過對這一特定時間節(jié)點的強調,將自己的個人狂歡與民俗節(jié)慶的集體狂歡聯系起來,構建了一種既私人又公共的節(jié)日詩學。
最富戲劇性的是結尾處"老虎乸醒咗起身嚟輪到我上去佢嘅床個度捐佢瞓過嘅,被竇……"。這里的"老虎乸"(母老虎)既可理解為實指,也可視為某種權威或壓迫力量的象征。抒情主體等待"老虎乸"起床后占據其床鋪的行為,充滿儀式感和顛覆性,通過這種帶有民俗色彩的意象,完成了對權力結構的戲謔性反抗。
三、地方性知識的詩學轉換
作為一首誕生于粵北韶城的作品,《我嘅抒情》深深植根于嶺南文化的土壤。"挨年近晚闔家團圓!嚟春,迎春接福!"這樣的詩句中,粵語特有的祝福語"挨年近晚"(臨近過年)、"迎春接福"等,承載著豐富的地方性知識。這些表達不是簡單的方言詞匯替換,而是整套文化認知方式和情感結構的詩學呈現。
詩中"被竇"(被子)這樣的詞匯尤其值得注意。在普通話詩歌中,"被子"是一個中性的日常物品,但在粵語語境中,"被竇"帶有更多的家庭溫暖和私密性聯想。抒情主體"捐佢瞓過嘅,被竇"(鉆進她睡過的被窩)的行為,通過"被竇"這一方言詞的運用,獲得了比普通話表達更豐富的文化意涵和情感溫度。
從文化地理學角度看,樹科在韶關這一粵北城市的創(chuàng)作本身就具有特殊意義。韶關地處嶺南與中原的過渡地帶,歷史上是中原文化進入廣東的重要通道。在這里用粵語寫作,既是對嶺南文化的堅守,也隱含著某種文化交界地帶的混雜性。詩中"天時地利人和"這樣的成語運用,實際上展示了粵語文化與中原文化的交融關系。
四、數字時代的方言詩學可能性
在表面歡快的語調下,《我嘅抒情》潛藏著深刻的現代性焦慮。"鍵聲喺蹄響,鼠箭噈電閃"這樣的詩句,將傳統(tǒng)詩歌中常見的"馬蹄聲"意象轉化為鍵盤敲擊聲,將"箭"轉化為鼠標移動,實現了傳統(tǒng)詩意與現代科技生活的奇妙融合。這種融合恰恰是通過粵語的聲音特質實現的——"噈電閃"這樣的擬聲表達,在描述電子設備的聲音效果時,產生了意想不到的審美效果。
詩歌中反復出現的狂歡意象,實際上是對數字化時代個體孤獨處境的回應。抒情主體在虛擬世界中的"日日狂歡",反襯出現實生活中的疏離感。而粵語的運用,則為這種現代性體驗提供了一種根植于地方文化的表達路徑,避免了全球化語境中個體經驗的同質化。
從媒介學視角看,這首詩的傳播也值得關注。標注具體創(chuàng)作日期(2025。1。23)和地點(粵北韶城沙湖畔)的做法,在數字時代具有特殊意義——它既是對詩歌地理根源的強調,也是對數字流動性的某種抵抗。這種精確的地點標注,與詩中鮮活的粵語表達相互呼應,共同構建了一種抵抗全球化的地方詩學。
結語:方言詩歌的現代性突圍
樹科的《我嘅抒情》通過粵語的詩性運用,實現了三重突破:在語言層面上,它證明了方言在表現現代生活經驗時的獨特優(yōu)勢;在文化層面上,它構建了一種既扎根地方又具有普遍意義的抒情模式;在政治層面上,它通過語言選擇本身,對文化霸權進行了溫和而堅定的抵抗。
這首詩的魅力不僅在于其活潑生動的粵語表達,更在于它揭示了一個重要詩學真理:真正的現代性不是對地方性的抹殺,而是通過各種地方性的對話與交融實現的。在全球化與標準化雙重壓力下的當代漢語詩歌中,樹科的粵語詩寫作提供了一種保持文化多樣性的可能路徑。
《我嘅抒情》最終告訴我們:方言詩歌不是地方風情的簡單展示,而是一種深刻的主體建構方式。通過"我嘅抒情"(我的抒情)這一宣言式的標題,詩人不僅宣告了抒情主體的存在,更宣告了用母語抒情的不可剝奪的權利。在這個意義上,這首看似輕松歡快的粵語詩,實際上參與了一場嚴肅的文化政治實踐,為漢語詩歌的多元發(fā)展提供了寶貴的地方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