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靚嘅哲學》(粵語詩)
文樹科
你靚靚,佢靚靚
我哋嘟有我哋嘅靚靚
唔靚啲,嘟喺啲
貓嘅鼻,狗嘅咀……
靚唔靚,正唔正
坐嘅樣,企嘅相
行有風,瞓有定
冇走光,噈梗靚……
月光光,圓缺靚
山清水秀自然靚
靚唔喺滿瀉
唔滿瀉,先至滿嘅靚……
《樹科詩箋》2025。4。20。粵北韶城沙湖畔
《方言詩韻中的美學解構》
——論《靚嘅哲學》的多維審美建構
文阿蛋
在當代詩歌的多元圖景中,樹科的粵語詩《靚嘅哲學》猶如一顆獨特的文化結晶,以方言為載體,打破傳統(tǒng)詩歌語言的桎梏,在日常話語與哲學思辨之間搭建起一座橋梁。這首詩以“靚”(粵語中“漂亮”“美好”之意)為核心意象,通過極具地域特色的語言表達,解構并重構了人們對美的認知,展現(xiàn)出別具一格的詩學價值與文化意蘊。
一、方言入詩:語言形式的創(chuàng)新與突破
(一)粵語方言的鮮活生命力
《靚嘅哲學》最大的特色在于其大膽運用粵語方言進行創(chuàng)作?!澳沆n靚,佢靚靚”“唔靚啲,嘟喺啲”等語句,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與地域特色。粵語作為漢語方言中保留古漢語成分較多、語音系統(tǒng)復雜且富有音樂性的方言,其獨特的詞匯、語法和語調(diào)為詩歌注入了鮮活的生命力。這種語言選擇使詩歌跳出了普通話詩歌的同質(zhì)化表達,形成鮮明的辨識度。
從語言學角度來看,粵語的九聲六調(diào)賦予詩歌獨特的韻律感。例如“坐嘅樣,企嘅相”中,“坐”(zo6)與“企”(kei2)的聲調(diào)對比,以及“樣”(joeng6)和“相”(soeng3)的押韻,在口語化的表達中暗含韻律之美。這種韻律并非傳統(tǒng)詩歌格律的刻意雕琢,而是自然融入方言的日常表達之中,展現(xiàn)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隨性之美。
(二)方言與詩歌傳統(tǒng)的碰撞與融合
將方言引入詩歌創(chuàng)作,是對傳統(tǒng)詩歌語言規(guī)范的挑戰(zhàn)與突破。在中國詩歌史上,方言入詩并非先例。早在《詩經(jīng)》中,就有“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這樣帶有地域特色的語句;楚辭更是以楚地方言為特色,形成獨特的浪漫主義風格。然而,在現(xiàn)代詩歌語境下,方言的運用更多是對地域文化的彰顯與對詩歌語言邊界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