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朱家這三位兄弟各懷心思,但若論起智謀心機(jī),老大朱高熾無疑是最為深沉內(nèi)斂的。
相較而言,朱高煦和朱高燧雖都非等閑之輩,但朱高燧的心眼兒明顯要比朱高煦更多一些。
他深思熟慮后,決定采取觀望的態(tài)度。
對于與朱高煦聯(lián)合這件事,他既不表示贊同,也未事先告知侄兒朱瞻基任何消息。
就這樣,任由這兩人相互爭斗,而他則穩(wěn)坐釣魚臺,等待著最終能夠坐收漁翁之利。
朱瞻基登上皇位的第二年,朱高煦按捺不住心中的野心,毅然決然地發(fā)動了兵變。
然而,相比起他的堂哥朱允炆,朱瞻基顯然要聰慧得多。
這位年輕的皇帝,不僅文采斐然,還精通武藝,具備卓越的軍事才能。
面對叔父朱高煦的叛亂,他毫不畏懼,親自率領(lǐng)大軍出征平叛。
由于朱瞻基的英明指揮以及軍隊(duì)的英勇作戰(zhàn),這場叛亂很快便被成功地平息下去。
當(dāng)朱高遂得知此事時,心中不禁一緊。
原來,戶部尚書早已在朱瞻基班師回朝的路途之中向其進(jìn)言獻(xiàn)策,表示自己與朱高煦早有暗中勾結(jié)。
因此,應(yīng)當(dāng)趁著這個絕佳的時機(jī),一舉將朱高遂徹底鏟除,以絕后患。
此議一出,朝中絕大多數(shù)大臣紛紛附和,表示贊同。
然而,在一片附和聲中,唯有楊士奇站出來發(fā)表了與眾不同的看法。
楊士奇誠懇地勸說朱瞻基:“陛下,請您三思而后行?。∪缃衽褋y已然平定,理應(yīng)盡量減少殺戮。尤其是對于您的兩位叔父,更應(yīng)網(wǎng)開一面。倘若誅殺了您的親叔父,恐怕您曾祖父泉下有知,定會為此感到痛心不已。況且,如此行事也難免會給陛下您留下一個嗜殺殘暴的惡名??!”
聽了楊士奇這番肺腑之言,朱瞻基陷入了沉思。
片刻之后,他覺得楊士奇所言不無道理,于是便順?biāo)浦?,借著這個臺階走下來,欣然同意了楊士奇的建議。
就這樣,朱高遂僥幸逃過一劫,撿回了一條性命。
經(jīng)歷此番生死考驗(yàn)之后,朱高遂深知朝堂之事兇險萬分,稍有不慎便可能萬劫不復(fù)。
從此以后,他徹底放下了對權(quán)力的追逐之心,不再過問任何政事,過上了與世無爭的平靜生活。
最終,朱高遂得以善終,享年五十歲。
朱高遂心里暗自思忖著,日后與楊士奇碰面,得好生相待,對提議處死他的陳剛,他也不會客氣。
朱高遂不禁又想起了自家二哥朱高煦,最終竟是落得個被生生做成瓦罐雞,這般凄慘下場,離世之時年僅四十六歲吶。
再瞧瞧大哥朱高熾,雖說登上了那至高無上的皇位寶座,可終究也不過短短四十八載人生,便匆匆畫上句號。
思及此,朱高遂深感唏噓不已,沒想到自己三個親兄弟。自己居然是活的最久的。
朱高遂好想撥通二哥朱高煦的電話,親口問一問對方:已經(jīng)知道自己,將來會淪為瓦罐雞,是否還會毅然決然地選擇造反這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