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然。"岐大夫把藥包遞給張啟明,"《脾胃論》里說得清楚:諸脈者,皆屬于目。眼睛能看清東西,全靠脾胃化生的氣血往上送。你這病,根子在脾胃氣虛,氣血供不上來,眼睛就像沒油的燈,自然發(fā)紅發(fā)花?,F(xiàn)在把脾胃補起來,氣血足了,虛火自然降下去,眼睛也就清亮了。"
第三章:案頭燈下的轉(zhuǎn)機
張啟明將信將疑地煎了藥。頭煎藥汁呈深褐色,帶著淡淡的草藥香,喝下去先是有點苦,隨后舌根泛起回甘,胃里像揣了個暖水袋,慢慢暖到了心口。
奇跡在當(dāng)晚發(fā)生。他按岐大夫的囑咐,睡前用熱毛巾敷眼,剛躺下就覺得眼皮發(fā)沉,一覺睡到天亮,中間沒起夜。清晨睜眼時,窗外的陽光不再刺眼,他試著看墻上的掛歷,數(shù)字"15"清晰可見,不像以前那樣模糊成一團。
"神了!"張啟明對著鏡子看眼睛,紅血絲退了大半,眼白重新透出潔凈的光澤。他趕緊跑到岐仁堂,進門就作揖:"岐大夫,您這藥比眼藥水靈多了!昨晚沒戴墨鏡,關(guān)燈也不覺得晃眼了!"
岐大夫給他把脈,脈象已不那么浮大,沉取時有了力道。"病去如抽絲,"他又開了三劑藥,"回去接著喝,這幾天別熬夜,吃飯按時按點,多喝小米粥,里面加些山藥、紅棗。"
可張啟明畢竟是當(dāng)秘書的,三天后又有個緊急會議,他熬了個通宵,結(jié)果眼睛又開始發(fā)紅,雖然沒上次嚴重,但看東西又模糊了。
"你呀,就是不知道愛惜身體。"岐大夫看著他疲憊的臉,搖搖頭,"這次用十全大補湯加減,比補中益氣湯力道更足。"他在方子里加了當(dāng)歸、川芎、熟地、白芍,"這四味是四物湯,補血活血,配合補氣藥,就像給鍋爐同時加煤炭和引火的柴。"
第四章:脾胃為綱的養(yǎng)生經(jīng)
半個月后,張啟明再來時,氣色好了很多,眼睛徹底不紅了,看文件也不費勁兒了。他特意帶了盒老家的土蜂蜜,非要送給岐大夫:"您救了我的眼睛,以后我可不敢再瞎折騰了。"
岐大夫收下蜂蜜,卻給了他一本手寫的小冊子:"上面記著護眼的法子,你看看。"張啟明翻開,只見上面寫著:"久視傷血,每看屏幕一小時,需望綠三分鐘;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早餐必吃熱食,晚餐七分飽;肝開竅于目,每晚11點前入睡,養(yǎng)肝血。。。。。。"
"記住,眼睛是脾胃的鏡子。"岐大夫語重心長地說,"現(xiàn)在好多人眼睛出問題,都以為是肝火旺,其實十有八九是脾胃虛。就像地里的莊稼缺水,不去澆水,反而怪太陽太曬,越治越壞。"
張啟明點點頭,想起自己以前總把保溫杯里的枸杞換成菊花,現(xiàn)在才明白其中道理。他走出岐仁堂時,夕陽正把青云巷染成金色,巷口李嬸兒的孫子正在玩紙飛機,張啟明下意識地抬頭看,只見紙飛機在暮色中劃出一道清晰的弧線,像極了岐大夫開方時毛筆劃過宣紙的軌跡——看似隨意,卻暗含著調(diào)理身心的玄妙醫(yī)理。
尾聲:青云巷的護眼經(jīng)
從那以后,張啟明成了岐仁堂的???。他不僅自己按時吃藥,還把岐大夫的護眼經(jīng)告訴了辦公室的同事?,F(xiàn)在,市政府辦公廳的茶水間里,枸杞黨參茶取代了冰咖啡,午休時總能看見有人對著走廊盡頭的綠植發(fā)呆。
而在青云巷,關(guān)于"張秘書紅眼病被一碗中藥治好"的故事漸漸傳開。孩子們知道了不能長時間看平板電腦,老街坊們懂得了熬粥時加把小米更養(yǎng)人。岐仁堂的藥柜里,補中益氣湯的藥材總是擺得格外顯眼,每當(dāng)有人來問眼睛干澀怎么辦,岐大夫總會指著那排藥斗說:"先看看你的脾胃,別讓案頭的臺燈,熬干了身體的氣血。"
至于張啟明,他現(xiàn)在養(yǎng)成了個習(xí)慣:每天下班前,都會站在辦公室窗前,望一眼遠處青云巷的黛瓦飛檐。在那片煙火氣里,有位懂眼睛更懂脾胃的岐大夫,用一碗碗帶著草木香的湯藥,告訴人們一個樸素的道理——目之所及的清明,從來都源于脾胃深處的溫暖陽氣,就像青云巷的燈火,只有根基牢固,才能照亮長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