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開了外洗的方子:當歸三十克,丹參三十克,桂枝十五克,透骨草三十克,羌活三十克,艾葉三十克,乳香十克,沒藥十克,紅花十五克。“水煎了,先熏后洗,再熱敷疼痛的地方,每次半小時,一天兩三次。”
小周問:“師父,這外洗的藥為啥用桂枝、艾葉?”
“桂枝能溫經(jīng)通絡,艾葉散寒止痛,透骨草能把藥力帶到骨頭縫里,乳香、沒藥活血止痛,”岐大夫解釋,“外治能直接作用在患處,就像給凍僵的手腳烤火,比吃藥來得快。再配上內(nèi)服藥,內(nèi)外夾攻,疼痛才能消?!?/p>
老爺子兒子說:“我給我爹按腿時,他總說麻,這是咋回事?”
“麻是氣血快通了,但還沒通透,”岐大夫打比方,“就像水管快通了,水流過去時會咕嚕響,氣血通的時候,就會麻癢,堅持熏洗,慢慢就不麻了。”
七、陰虛內(nèi)熱,滋陰養(yǎng)血
一周后,之前那個急性中風的老太太家屬來了,說痰少了,大便通了,但總覺得手腳心熱,頭暈。岐大夫說:“這是出血后,陰血虧了,陰虛生內(nèi)熱,得滋陰養(yǎng)血?!?/p>
他開的方子是:當歸二十克,川芎二十克,白芍二十克,生地二十克,炙甘草五克,黨參二十克,白術二十克,云苓二十克,遠志二十克,麥冬三十克,阿膠二十克,五味子十克,陳皮十克,地骨皮十二克,菊花九克。
“師父,這是四物湯、四君子湯和參麥散合起來了?”小周問道。
“對,”岐大夫點頭,“四物湯補血,四君子湯補氣,參麥散滋陰,再加地骨皮、菊花清虛熱,阿膠補血止血。就像地里缺水缺肥,既得澆水(滋陰),又得施肥(補氣血),莊稼才能長好。”
家屬問:“阿膠咋煎???”
“阿膠得烊化,”岐大夫叮囑,“把阿膠打碎,用藥湯沖開,再攪一攪,趁著溫喝,別煮糊了,糊了就沒藥效了?!?/p>
八、腎虛型中風,補腎填精
一個月后,岐仁堂來了個特殊的病人,中風后半身不遂,還總說腰酸腿軟,晚上起夜多。“岐大夫,我這病吃了好多活血藥,就是不見好,是不是沒治了?”
岐大夫看他舌淡,脈沉弱,尤其左尺脈幾乎摸不到?!按鬆?,您這不是單純的血瘀,是腎虛了?!饵S帝內(nèi)經(jīng)》說‘腎主骨生髓,腦為髓之?!?,腎虛了,髓海不足,氣血沒法正常運行,就像河道源頭沒水,下游自然淤堵?!?/p>
他開的方子
heavy
on
補腎藥:熟地三十克,山萸三十克,茯苓二十克,澤瀉十五克,丹皮十五克,山藥三十克,人參二十克,枸杞子二十克,鹿角膠五克,龜板膠十克,牛膝二十克,杜仲炭十克等。“這是六味地黃丸加了補氣血、填精髓的藥,得慢慢補,就像給老樹施肥,得把根養(yǎng)壯了,樹才能發(fā)芽。”
老爺子問:“這藥得喝多久?”
“最少一個月,”岐大夫說,“腎虛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補也得慢慢來,別指望一口吃成個胖子。喝完覺得腰不酸了,夜尿少了,就是見好了。”
尾聲
秋末的一天,小周整理藥柜時,看著墻上掛滿的錦旗,問岐大夫:“師父,中風的方子這么多,到底哪個最好?”
岐大夫正在曬黃芪,拍了拍手上的土:“沒有最好的方子,只有最合適的方子。就像給人穿衣,胖子穿大碼,瘦子穿小碼,辨證準了,方子就對了?!秱摗氛f‘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這才是中醫(yī)的根?!?/p>
夕陽透過窗,照在岐仁堂的藥柜上,當歸、黃芪、川芎……每一味藥都像是在訴說著辨證施治的故事。岐大夫拿起一把菊花,輕輕吹去浮塵,小周知道,明天一早,岐仁堂的木門還會準時打開,等著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用一劑一方,守護著街坊們的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