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晨光剛漫過青川縣老城區(qū)的石板路,岐仁堂的木門就“吱呀”一聲被推開。65歲的岐大夫背著手站在柜臺后,鼻尖上沾著點剛碾好的茯苓粉——他正和徒弟小周整理藥柜,玻璃罐里的當歸、黃芪、附子碼得整整齊齊,標簽上的字是岐大夫手寫的,筆鋒帶著點中醫(yī)的溫潤。
“師父,您聞這空氣里,是不是飄著巷口張記油條的香味?”小周揉了揉肚子,眼睛瞟向窗外。老街上已經(jīng)熱鬧起來,廣場舞的音樂從街角傳來,穿校服的孩子背著書包跑過,手里攥著熱乎乎的豆?jié){。
岐大夫笑著搖頭,指尖敲了敲柜臺上的《景岳全書》:“就知道吃。昨天王阿姨來復(fù)診,說她那‘口渴病’好多了,今天該來拿二診的藥了。你再想想,她那病,當初為什么吃了半年涼藥,反而越吃越重?”
小周撓了撓頭,剛要開口,門外突然傳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還伴著兒女的勸說聲:“爸,您慢點兒,岐大夫又不會跑……”
一、退休教師的“怪病”:喝得多尿得多,涼藥越吃越虛
進來的是58歲的李建國,退休前是縣中學(xué)的語文老師,此刻他臉色蠟黃,穿著件洗得發(fā)白的襯衫,領(lǐng)口還沾著點汗?jié)n。他一坐下就喘著氣,手里攥著個皺巴巴的藥袋,里面裝著之前吃的“滋陰降糖丸”——這是社區(qū)診所開的,吃了三個月,口渴沒好,反倒添了夜里起夜七八次的毛病。
“岐大夫,您可得救救我!”李建國的聲音帶著顫,“我現(xiàn)在啊,白天抱著水壺喝,一天能喝四暖瓶,可越喝越渴,嘴巴里跟含著沙子似的。晚上更要命,起夜次數(shù)多到數(shù)不清,覺也睡不好,體重掉了快二十斤,兒女都說我瘦得脫了相。”
小周在一旁記著癥狀,抬頭問:“李老師,您之前在社區(qū)診所,醫(yī)生沒問您別的?比如喝了水想不想咽,尿的顏色怎么樣?”
李建國愣了愣:“問了啊,我說我喝得多尿得多,還瘦,醫(yī)生就說我是‘消渴’,得滋陰降火,開的藥都是涼性的,什么麥冬、玉竹、玄參,吃了仨月,一點兒用沒有,反而腿越來越軟,上樓梯都得扶著扶手?!?/p>
岐大夫沒說話,先讓李建國伸出舌頭——舌面淡胖,邊緣還帶著齒痕,舌苔白得像一層薄霜。接著他指尖搭在李建國的腕脈上,閉目片刻,眉頭輕輕皺了皺:“李老師,你這脈,數(shù)大而虛,重按下去就沒勁兒了。你再說說,喝水的時候,是真心想喝,還是覺得‘不喝不行’?”
“哎?您怎么知道!”李建國眼睛一亮,“我其實不想喝,喝多了肚子脹得慌,可嘴巴干得難受,不喝又不行。而且尿的顏色特別清,跟白開水似的,不像別人說的‘尿黃’?!?/p>
岐大夫這才開口,聲音不高卻很篤定:“你這不是‘陽消’,是‘陰消’啊?!毒霸廊珪防飳懙妹靼祝骸视嘘庩栔郑豢刹徊?。陽消者,火盛爍陰;陰消者,陽不化氣’。你之前吃的涼藥,治的是‘陽消’,可你是‘陰消’,越吃涼藥,陽氣越虛,病情能不重嗎?”
小周趕緊翻出《景岳全書》,指著那一頁給李建國看:“李老師,您看,師父說的就是這個。您想想,咱們身體里的陽氣,就像鍋里的火,水要靠火才能燒開,變成蒸汽往上走,滋潤嘴巴和喉嚨。要是火滅了,水燒不開,只能沉在鍋底,嘴巴自然就干了——這就是‘陽不化氣’,津液不能上承,所以口渴;陽氣虛了,管不住水,水就直往下走,所以尿多?!?/p>
李建國聽得連連點頭:“對啊對啊!我就覺得身上發(fā)冷,夏天都得穿長袖,手腳常年是涼的。之前社區(qū)醫(yī)生說我是‘內(nèi)熱’,可我一點兒都不覺得熱,反而總覺得肚子里有股寒氣?!?/p>
“這就對了?!贬蠓蚱鹕碜叩剿幑袂埃种竸澾^一個個藥罐,“你這是脾腎陽虛,寒濕在肚子里積著,虛陽浮在外面,看著像‘熱’,其實是‘假熱’?!读x四家醫(yī)案》里說:‘每有渴飲溲多,用溫藥而愈者,以其積寒而火不歸元,是即陽不化陰之意也’。你之前吃的涼藥,把僅有的陽氣又給澆滅了,能不越來越重嗎?”
說著,岐大夫提筆開方,小周湊過去看:八味丸加減,熟地黃、山茱萸、山藥各二十克,茯苓、澤瀉、牡丹皮各十克,附子八克(先煎),肉桂五克,再加益智仁十五克。寫完,岐大夫把方子遞給李建國,特意叮囑:“附子這味藥,大辛大熱,是溫腎的‘君藥’,《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里說它能‘溫中行氣,破堅積,寒濕痿躄’,但它有毒,必須讓藥店里的師傅代煎,先煎一個小時,再放別的藥,千萬不能自己煎?!?/p>
李建國接過方子,眼眶有點紅:“岐大夫,我之前瞎吃藥,耽誤了這么久,現(xiàn)在聽您一說,心里總算亮堂了。我這就去抓藥,按您說的煎?!?/p>
“別急。”岐大夫叫住他,“最近別吃生冷的,西瓜、梨這些寒性水果別碰,多吃點小米粥、山藥,養(yǎng)養(yǎng)脾胃。一周后來復(fù)診,我再給你調(diào)方子?!?/p>
李建國連連應(yīng)著,腳步輕快地走了——比起進門時的愁容,此刻他臉上多了幾分盼頭。小周看著他的背影,感慨道:“師父,要是社區(qū)醫(yī)生能辨清陰陽,李老師也不用遭這三個月的罪了?!?/p>
岐大夫嘆了口氣,拿起《黃帝內(nèi)經(jīng)》翻到《奇病論》:“你再讀讀這段:‘肥美之所發(fā)也,此人必數(shù)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nèi)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zhuǎn)為消渴’。現(xiàn)在人生活好了,頓頓有肉,甜食不離口,很多人覺得‘消渴’就是吃出來的內(nèi)熱,可忘了還有‘陽不化氣’的情況。咱們當中醫(yī)的,最忌‘以偏概全’,得仔細問、認真看,才能斷準病?!?/p>
正說著,門外又傳來一個熟悉的聲音:“岐大夫在嗎?我來送點新鮮的生姜!”
二、菜市場老攤主的“怪癖”:嚼生姜不覺得辣,腹瀉口渴纏了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