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雨下得黏膩,把城郊的塵土都泡成了泥疙瘩。岐仁堂門口的老樟樹垂著濕漉漉的葉子,剛送走完一位調(diào)理脾胃的老街坊,岐大夫正低頭用絨布擦著案頭的《脾胃論》,門簾就被“嘩啦”一聲掀開,帶進一股雨腥氣。
“岐大夫!您快救救我兒子吧!”女人的聲音帶著哭腔,身后跟著個半弓著腰的小伙子,一手捂著肚子,一手撐著門框,每喘一口氣,胸口都跟著起伏得厲害。
岐大夫抬眼望去,女人約莫四十多歲,褲腳沾著泥點,頭發(fā)被雨水打濕了幾縷貼在臉上,懷里緊緊攥著個塑料袋,里面裝著幾張揉得發(fā)皺的藥方。她身邊的小伙子看著年紀不大,十七八歲的模樣,穿的藍色工裝褲褲腰松松垮垮,卻還是裹不住鼓得像面小鼓的肚子——那肚子圓得發(fā)亮,肚臍左邊到胸脅的位置,凸起一塊規(guī)整的硬疙瘩,像是揣了個倒扣的搪瓷碗,皮膚繃緊得能看見底下彎彎曲曲的青筋,像老樹根爬在墻面上。
“先別急,坐下來慢慢說?!贬蠓虬褍扇艘皆\桌旁的長凳上,順手給女人遞了杯熱水,又轉(zhuǎn)向小伙子,“小伙子,你叫什么名字?這肚子脹多久了?”
“大夫,我叫王小宇,今年十九了。”小伙子聲音發(fā)虛,每說一句話都要頓一下,喘口氣,“這肚子是三個月前開始脹的,一開始以為是吃多了,沒當回事,后來越來越大,連平躺著睡覺都喘不上氣,只能靠著枕頭半坐著?!?/p>
旁邊的女人是王小宇的母親,姓劉,接過話頭就紅了眼:“大夫,我們在工地上住,小宇跟著他爸在工地上搬鋼筋,一開始就說肚子脹,吃不下飯,工地上的小診所給開了點消食片,越吃越糟。前陣子下大雨,工地積水,他淋了雨之后就開始拉肚子,拉的全是沒消化的飯粒,每天下午三四點就開始發(fā)熱,晚上睡著覺一身汗,把枕頭都浸濕了。我們?nèi)コ抢锏拇筢t(yī)院掛了號,人家讓做一堆檢查,我們沒帶那么多錢,聽工地上的老張說您這兒看疑難雜癥特別好,就趕緊找過來了。”
岐大夫點點頭,示意王小宇伸出手,指尖搭在他的寸關(guān)尺上。診室里很靜,只有窗外的雨聲和王小宇略顯急促的呼吸聲。岐大夫的手指微微用力,眉頭幾不可察地皺了一下——脈象浮數(shù),按下去卻帶著幾分無力感,像是風中搖擺的燭火,看著亮,實則根基不穩(wěn)。
“小宇,你伸舌頭我看看?!贬蠓蚴栈厥郑跣∮钜姥詮堥_嘴,舌頭又胖又大,邊緣帶著明顯的齒痕,舌苔白膩得像一層厚厚的奶油,沾在舌面上刮都刮不下來。
“大夫,我兒子這病……還有救嗎?”劉阿姨攥著塑料袋的手更緊了,指節(jié)都泛了白。
岐大夫沒直接回答,而是轉(zhuǎn)向身邊正在抄方的徒弟小姜:“小姜,你說說,這脈象浮數(shù)按之無力,舌胖苔白膩,再加上腹脹如鼓、泄瀉不化、午后潮熱、盜汗氣喘,是什么問題?”
小姜是個剛從中醫(yī)藥大學(xué)畢業(yè)的小姑娘,戴著黑框眼鏡,聞言趕緊放下筆,仔細想了想:“師父,浮數(shù)脈多主表證或熱證,但按之無力說明正氣虛;舌胖苔白膩是濕濁內(nèi)停的樣子,腹脹泄瀉應(yīng)該是脾胃運化失常,水濕堵在肚子里了吧?可是他還有潮熱盜汗,這會不會是……”
“思路對了一半?!贬蠓蛐χc點頭,又看向王小宇,“小宇,你是不是經(jīng)常吃工地上的盒飯?是不是還愛喝冰啤酒?”
王小宇愣了一下,不好意思地撓撓頭:“大夫,您怎么知道?工地上的盒飯油大,天熱的時候,我每天都要喝兩瓶冰啤酒解解暑,有時候晚上加班,還會跟工友一起吃點燒烤?!?/p>
“這就對了?!贬蠓蚰闷鹱郎系摹饵S帝內(nèi)經(jīng)》,翻到其中一頁,“《黃帝內(nèi)經(jīng)》里說‘正氣存內(nèi),邪不可干’,你年紀輕輕,本該是正氣旺盛的時候,但你跟著父親在工地上干活,每天搬重物、熬大夜,這是耗傷了正氣;又天天吃油膩的盒飯、喝冰啤酒,冰飲傷脾胃,油膩礙運化,脾胃是后天之本,脾胃傷了,正氣就沒了來源,就像家里的糧倉空了,人自然沒力氣?!?/p>
他頓了頓,指著王小宇的肚子:“脾胃運化不了水濕,水濕就堵在肚子里,時間長了,就成了‘積’——不是吃多了的食積,是水濕、氣滯聚在一起的‘積聚’。前陣子淋了雨,外感的濕氣趁虛鉆進身體,跟體內(nèi)的濕濁攪在一起,就像給燒得正旺的柴火添了把濕草,所以拉肚子、腹脹更嚴重了;午后潮熱、盜汗,是因為正氣虛了,抵擋不住病邪,陽氣只能在午后稍微振作一下,晚上陽氣入里,虛熱蒸騰津液,就成了盜汗。”
劉阿姨聽得連連點頭:“大夫,您說得太對了!他爸總說他年輕,扛得住,沒想到把身體熬成這樣。那您快給他開點藥,不管多少錢,我們都治!”
“別急,治這個病,不能急著‘攻’?!贬蠓驍[了擺手,“以前有個叫潔古的老中醫(yī)說過‘養(yǎng)正積自除’,意思是把正氣養(yǎng)足了,體內(nèi)的積滯自然就沒地方呆了。就像一屋子都是正直的君子,就算混進一個小人,小人也會因為無地自容而離開。如果現(xiàn)在用猛藥攻積,就像用鞭子抽一個已經(jīng)累倒的人,不僅打不跑‘積滯’這個小人,反而會把正氣抽得更虛?!?/p>
小姜在旁邊聽得眼睛發(fā)亮:“師父,那咱們應(yīng)該從哪里入手?”
“先調(diào)大小腸,再健脾胃。”岐大夫拿起筆,在處方箋上寫下“分滲益胃”四個字,“《脾胃論》里說,大腸主傳化糟粕,小腸主分清別濁,也就是說,小腸要把食物里的精華吸收,把沒用的水液變成小便排出去;大腸要把剩下的糟粕變成大便排出去。小宇現(xiàn)在拉肚子,拉的全是不消化的食物,說明小腸沒分清濁,大腸沒傳化好糟粕,水濕都跟著大便跑了,肚子里的積水反而排不出去——這就像家里的下水道堵了,水不僅沒排出去,還漫得滿地都是。”
他一邊說,一邊在處方箋上寫藥名:“用茯苓、澤瀉各十五克,這兩味藥是《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里的利水藥,能幫小腸把水液變成小便排出去;再用炒白術(shù)、山藥各二十克,白術(shù)能健脾燥濕,山藥能補脾止瀉,幫大腸把大便收住,實大便而利小便,讓水濕找對出路;加上黨參十五克、炒麥芽十二克,黨參補脾胃之氣,炒麥芽消食和胃,這就是‘益胃’,把脾胃這個糧倉補起來,正氣才有來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