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邊說,一邊在處方箋上寫藥名:“用茯苓、澤瀉各十五克,這兩味藥是《神農本草經》里的利水藥,能幫小腸把水液變成小便排出去;再用炒白術、山藥各二十克,白術能健脾燥濕,山藥能補脾止瀉,幫大腸把大便收住,實大便而利小便,讓水濕找對出路;加上黨參十五克、炒麥芽十二克,黨參補脾胃之氣,炒麥芽消食和胃,這就是‘益胃’,把脾胃這個糧倉補起來,正氣才有來源?!?/p>
寫完藥方,岐大夫又叮囑劉阿姨:“回去之后,用砂鍋煎藥,先泡半小時,大火燒開后轉小火煎二十分鐘,一天喝兩副,早晚各一次。另外,別再讓小宇吃油膩的、生冷的東西,給他熬點小米粥、蒸點山藥,清淡飲食,讓脾胃歇一歇?!?/p>
劉阿姨接過藥方,小心翼翼地折好放進塑料袋里,拉著王小宇就要磕頭,被岐大夫趕緊攔?。骸翱靹e這樣,治病救人是大夫的本分。過三天再來復診,我看看情況再調整藥方?!?/p>
三天后,天放晴了,陽光透過老樟樹的葉子,在岐仁堂的地面上灑下斑駁的光影。劉阿姨帶著王小宇又來了,這次小伙子的精神好了不少,雖然肚子還是有些脹,但已經能直起腰走路了。
“大夫,太謝謝您了!”劉阿姨一進門就笑著說,“小宇喝了您的藥,第二天拉肚子就好了,小便也多了起來,昨天晚上居然能平躺著睡了,盜汗也少了!”
岐大夫給王小宇診了脈,這次脈象比之前有力了些,舌頭上的齒痕也淺了不少。他點點頭:“不錯,水濕已經開始排出去了,但正氣還沒完全補起來,接下來要升降陰陽、進食和氣。”
說著,他又開了一張新的藥方:“用柴胡、升麻各六克,升舉陽氣;陳皮、枳殼各十克,理氣消脹;再加上黃芪二十克、當歸十二克,黃芪補氣,當歸補血,氣血足了,正氣才能更旺;繼續(xù)用炒白術、炒麥芽,鞏固脾胃功能?!?/p>
這次,岐大夫還特意給王小宇加了個食療方:“每天用炒扁豆、蓮子、小米一起熬粥,扁豆能健脾化濕,蓮子能養(yǎng)心安神,小米最養(yǎng)脾胃,比吃藥還管用。另外,你現在別去工地上干活了,每天早上起來散散步,曬曬太陽,陽氣足了,病好得更快?!?/p>
王小宇點點頭,這次他沒有不好意思,而是認真地說:“大夫,我聽您的,以后再也不喝冰啤酒、吃燒烤了,好好養(yǎng)身體?!?/p>
接下來的半個月,王小宇每周都來復診,岐大夫根據他的情況調整藥方,從一開始的分滲益胃,到后來的升降陰陽,再到最后的益氣健脾,藥方里的藥味越來越平和,王小宇的肚子也一天比一天小。
直到第四周,王小宇走進岐仁堂的時候,已經完全看不出曾經腹脹如鼓的樣子了。他穿著一身干凈的t恤牛仔褲,腰桿挺得筆直,臉上帶著年輕人該有的朝氣。
“大夫,您看!我肚子全消了!”王小宇興奮地拍了拍肚子,“現在能吃能睡,晚上也不盜汗了,昨天我還跟著我爸去地里干了點輕活,一點都不覺得累!”
岐大夫給王小宇診完脈,笑著說:“脈象平和有力,舌淡苔薄白,正氣已經養(yǎng)足了,積滯也除了。《黃帝內經》里說‘大積大聚,衰其大半而止’,就算是再嚴重的積聚,只要病好了一半,就不能再用攻伐的方法,要靠養(yǎng)正氣來收尾,你這就是最好的例子?!?/p>
旁邊的小姜忍不住問:“師父,那要是一開始就用攻積的藥,會怎么樣?”
“那就麻煩了。”岐大夫拿起《脾胃論》,“李東垣先生說過,脾胃一傷,百病由生。小宇本來就是因為脾胃虛弱、正氣不足才生的病,如果一開始就用巴豆、甘遂這種猛藥攻積,雖然能暫時把肚子里的積水排出去,但脾胃會被傷得更重,正氣耗竭,到時候就算積滯沒了,人也垮了?!?/p>
劉阿姨這時從包里拿出一面錦旗,紅底金字,上面寫著“妙手仁心,養(yǎng)正除積”八個字,雙手遞給岐大夫:“大夫,這面錦旗是我們全家的一點心意,要是沒有您,小宇這病不知道要拖到什么時候?!?/p>
岐大夫接過錦旗,笑著說:“不用這么客氣,我只是做了我該做的。其實治病的關鍵,還是在‘養(yǎng)正氣’——平時少吃生冷油膩,少熬夜勞累,多吃養(yǎng)脾胃的食物,多曬曬太陽,正氣足了,病邪自然進不來。”
那天下午,岐仁堂里擠滿了人,有來復診的老街坊,有來咨詢養(yǎng)生的年輕人,王小宇也沒走,坐在長凳上,跟大家分享自己的治病經歷,講岐大夫怎么用簡單的藥方幫他消了肚子,怎么教他養(yǎng)正氣。陽光透過窗戶照進來,落在岐大夫案頭的《黃帝內經》上,也落在每個人的笑臉上,暖融融的,像一股正氣,充盈在小小的診室里。
后來,工地上的很多工友都來找岐大夫調理身體,他們都說,王小宇的例子讓他們明白了,不管什么病,只要把正氣養(yǎng)足了,就什么都不怕了。而岐仁堂里的那面“妙手仁心,養(yǎng)正除積”的錦旗,也一直掛在最顯眼的地方,提醒著每一個來求醫(yī)的人,養(yǎng)正氣,才是健康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