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三劑知效:從“血溢不止”到“氣海漸充”
阿遠(yuǎn)抓藥時,特意選了油潤的黃芪、色黑的生地,龍骨牡蠣砸成小塊先煎。砂鍋煮沸時,藥香里混著黃芪的甘溫、知母的清苦、龍骨的礦物氣息,形成一股沉穩(wěn)的力量。
第一劑藥服下當(dāng)晚,陳默感覺胸口沒那么憋悶了,咳痰量似乎少了些,但仍有少量血絲。岐大夫讓他睡前再服一次,囑咐“不可過飽,忌生冷”。
第二天清晨,第二劑藥后,陳默咳出一大塊白稀痰,里面竟沒有血絲了!爬樓梯到二樓,喘氣的程度明顯減輕。他激動地給岐仁堂打電話,岐大夫在電話里叮囑:“藥已中病,繼續(xù)服,注意觀察舌苔。”
第三劑服完,陳默來復(fù)診時,臉色已透出紅暈,說話聲也洪亮了些。寸口脈沉遲之象大減,右肺脈雖仍弱,但已能感受到一絲“根”的力量。舌淡胖稍減,白膩苔開始退去。
“岐大夫,太神奇了!”他卷起袖子,展示手臂上因長期服藥留下的針眼,“四年了,第一次三天不咳血,痰也少了,爬五樓都不怎么喘!”
岐大夫調(diào)整處方:去升麻,加黨參四錢,黃芪改為一兩,龍骨牡蠣減為四錢,再服五劑。
“大氣初復(fù),不可過用升提,去升麻,以黨參、黃芪平補(bǔ)元氣,龍骨牡蠣減量,防收澀太過?!?/p>
五、解惑論道:關(guān)于“氣陷血溢”的都市叩問
復(fù)診時,恰逢幾位中醫(yī)愛好者來岐仁堂請教,有人提出疑問:“岐大夫,傳統(tǒng)都說‘氣逆致血溢’,您這用升提藥治咳血,不怕火上澆油嗎?”
岐大夫沏了壺陳皮茶,緩緩道來:“《靈樞》說‘氣之不得無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氣的運行貴在‘平衡’。現(xiàn)代人多坐少動,思慮過度,最易傷脾耗氣,導(dǎo)致‘大氣下陷’。就像陳先生,看似咳血在上,實為氣陷在下——大氣不足,肺臟就像被抽走支架的帳篷,只能靠咳嗽來‘掙扎’,久咳必傷血絡(luò)。這時候若一味清熱止血,好比在漏雨的帳篷外潑水,越治越虛?!?/p>
他指著窗外匆匆而過的上班族:“你們看那些長期對著電腦的人,多少人有‘胸中憋悶、上樓氣短、說話無力’的癥狀?這就是大氣下陷的先兆。陳先生的咳血,只是氣陷到極致的‘報警信號’。張錫純先生創(chuàng)升陷湯,正是看到了‘氣虛下陷’比‘氣逆上沖’更常見于勞心之人?!?/p>
又有人問:“龍骨牡蠣收澀,會不會把下陷的大氣‘困住’,反而不利于升提?”
“這正是配伍的精妙處,”岐大夫敲了敲《醫(yī)學(xué)衷中參西錄》,“龍骨牡蠣看似收澀,實則‘收中有通’?!侗静萁?jīng)》說龍骨‘主心腹鬼注,精物老魅’,牡蠣‘主鼠瘺瘰疬,破癥瘕積聚’,二藥合用,既能收斂已離經(jīng)之血,又能化解血管里的瘀滯,就像給漏氣的氣球補(bǔ)洞時,順便清理了管道里的堵塞物。加上知母滋陰,生地養(yǎng)血,整個方子升而不燥,補(bǔ)而不滯,這才是‘治虛勞咳血’的王道?!?/p>
陳默在一旁聽得頻頻點頭,他從公文包里掏出一疊設(shè)計圖:“岐大夫,我現(xiàn)在才明白,以前熬夜畫圖,以為是拼才華,其實是在拼‘大氣’。您看我這新設(shè)計,特意在寫字樓里留了空中花園,讓上班族能隨時‘充充氣’?!?/p>
岐大夫看著圖紙上的綠意,笑道:“治人如治水,治水如治樓。人體的‘氣海’需要筑堤,都市人的身心也需要留一片‘氣?!??!?/p>
六、愈后調(diào)攝:從“四年沉疴”到“氣和血安”
一個月后,陳默再來岐仁堂時,已能輕松爬上診所的三層木樓梯。他帶來自己煮的黃芪粥,笑稱“按方抓的食材”。寸口脈已趨和緩,右肺脈從容有力,舌淡紅苔薄白,完全不見當(dāng)初的萎頓之象。
岐大夫開了最后一張調(diào)理方:六君子湯加黃芪、當(dāng)歸、熟地,做成膏方常服。
“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肺為氣之主,您久病傷脾,需從脾胃論治,氣血雙補(bǔ)。記住《內(nèi)經(jīng)》的話:‘飲食有節(jié),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院螽媹D每隔一小時,起身站樁三分鐘,比喝咖啡管用。”
陳默鄭重記下,忽然想起什么:“岐大夫,上次您說大氣下陷會導(dǎo)致各種怪病,除了咳血,還有別的嗎?”
“多著呢,”岐大夫指向醫(yī)案架上的《升陷湯驗案》,“有婦女大氣下陷,經(jīng)血倒行而鼻衄的;有男子大氣下陷,尿血不止的;還有人下陷后氣機(jī)上逆,反而出現(xiàn)嘔吐、眩暈的。現(xiàn)代人的‘梅核氣’‘慢性疲勞綜合征’,很多都與大氣下陷有關(guān)——就像手機(jī)電量不足,各種功能都會紊亂?!?/p>
夕陽透過木窗,在藥柜上投下斑駁的光影。陳默走出岐仁堂,深吸一口深秋的清氣,感覺胸腔里那股曾經(jīng)“漏氣”的力量,如今像充滿氣的氣球,穩(wěn)穩(wěn)地托住了呼吸。他掏出手機(jī),刪掉了日程表里所有深夜會議,給辦公室群里發(fā)了條消息:“從今天起,加班不超過晚八點——為了咱們的‘大氣’。”
而岐仁堂里,阿遠(yuǎn)正研墨記錄此案,岐大夫看著窗外漸濃的夜色,輕輕合上《脾胃論》——都市人的“氣海保衛(wèi)戰(zhàn)”,從來不止于一方草藥,更在一呼一吸間,對生命節(jié)律的敬畏與回歸。